楊過武功發展的過程:從合作、通達、解難、統整,到創新

探討金庸系列學習觀之三

相對於郭靖,楊過因為天生聰穎,能把各家所長作統整綜合,最後達到創新的境界,這是郭靖不能及的地方。
不同於郭靖外露的笨拙無比,楊過從小顯現出悟性奇高、聰明絕頂。不過二人卻有相同的地方,便都是屢遇名師,習得上乘武學,促成他們成就非凡;但二人的學習過程很不一樣,基於稟賦不同,文章的最後表示二人成就的分別。
 
用現代學習概念審視楊過的學習,發現他的學習經歷了合作、通達、解難、統整綜合,直到創造等過程而達到成就的頂峰。下文分別敘述這些過程。
 

一、合作學習

 
從楊過和小龍女一起合力苦練《玉女心經》的過程,可以體現合作學習的重要性。金庸在《神鵰俠侶》一書中這樣表達:「過得數月,二人已將《玉女心經》的外功練成。有時楊過使全真劍法,小龍女就以玉女劍法破解,待得小龍女使全真劍法,楊過便以玉女劍法克制。那玉女劍法果是全真劍法的剋星,一招一式,恰好把全真劍法的招式壓制得動彈不得,步步針鋒相對,招招制敵機先,全真劍法不論如何騰挪變化,總是脫不了玉女劍法的籠罩。」
 
楊過曾質疑:「為什麼定須兩人在一起練?咱倆各練各的,我遇上不明白地方,慢慢再問你不作嗎?」小龍女卻認為:「不成。這門內功步步艱難,時時刻刻會練入岔道,若無旁人相助,非走火入魔不可,只有你助我、我助你,合二人之力方能共渡險關。」
 
金庸在較後的篇章中,描述楊過和小龍女以情侶般相互情切關心的合作精神,展示「玉女素心劍」的神韻。
 

二、通達

 
楊過在神鵰指引下,習得已故前輩「劍魔」獨孤求敗的內功修煉方法和劍法,在武學修為上更上層樓。獨孤求敗在劍塚中,埋了一生幾個階段中用過的幾把劍。第一把是利劍,長四尺,「青光閃閃」,「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第二把是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因為劍已扔了,所以用一塊長條石片代表。第三把是玄鐵重劍,只三尺多長,卻有七八十斤,兩邊劍鋒都是鈍口,劍尖圓圓的似是個半球,「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第四把是木劍,「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獨孤求敗的劍學原理,是由利劍、軟劍、重劍、木劍四個級別構成,學劍者循序漸進,才有希望成為頂級高手。從利劍級到重劍級,是「從薄到厚」的學習,重在勤學苦練,增強內力,「如此練劍數日,楊過提著重劍時手上已不如先前沉重,擊刺揮掠,漸感得心應手」,只要內力充沛,自能恃強克弱;從重劍級到木劍級,是「從厚返薄」的學習,關鍵是掌握技巧,以輕制重,「用木劍與玄鐵劍相鬥,使木劍者只要不去直攖玄鐵劍之鋒,一味與之纏鬥。時間一長,使玄鐵劍者必然真力衰竭,此時使木劍者就必勝無疑了」。在學習過程中,「從薄到厚」是要打穩基礎能力,「從厚返薄」是要培養高階思維。
 

三、解難

 
金庸在《神鵰俠侶》一書中提到有一次洪七公和歐陽鋒比武,包括思索、解難及唇舌上的過招。
 
「二人日鬥晚睡,接連鬥了四日,包括比拼內力,均已神困力倦,幾欲虛脫,但始終不肯容讓半招。」最後,二人分別傳授自己的武功給楊過,然後由楊過展示招式,好讓對方思考破解的辦法。
 
對於這階段的比試,金庸有如下的描述,過程中顯示出三人的解難能力:
 
「兩人一股勁兒的相逼,楊過無奈,只得走到洪七公身旁。洪七公叫他取過樹枝,將打狗棒法中一招『棒打雙犬』細細說給了他聽。楊過一學即會,當即照式演出。
 
歐陽鋒見棒招神奇,果然厲害,一時難以化解,想了良久,將一式杖法說給楊過聽了。楊過依言演出。洪七公微微一笑,讚了聲:『好!』又說了一招棒法。
 
兩人如此大費唇舌的比武,比到傍晚,也不過拆了十來招,楊過卻已累得滿身大汗。次晨又比,直過了三天,三十六路棒法方始說完。棒法雖只三十六路,其中精微變化卻是奧妙無窮,越到後來,歐陽鋒思索的時刻越長,但他所回擊的招數,可也儘是攻守兼備、威力凌厲的佳作,洪七公看了也不禁歎服。」
 

四、綜合、統整

 
「理解/明白」這概念的意思之一,是將一點一滴的知識織成連貫的整體,從而發現這些知識的模式、聯繫、關聯和關係的能力。
 
楊過生平受過不少武學名家的指點,有待一個機會去綜合、統整,以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對於這個過程,金庸有如下的描述。
 
金輪法王取笑楊過說:「楊兄弟,你的武功花樣甚多,不是我倚老賣老說一句,博采眾家固然甚妙,但也不免駁而不純。你最擅長的到底是那一門功夫?要用什麼武功去對付郭靖夫婦?」
 
「這幾句話可將楊過問得張口結舌,難以回答。他一生遭際不凡,性子又是貪多務得⋯⋯他生平受過不少武學名家的指點,自全真教學得玄門正宗內功的口訣,自小龍女學得《玉女心經》,在古墓中見到《九陰真經》,歐陽鋒授以蛤蟆功和逆轉經脈,洪七公與黃蓉授以打狗棒法,黃藥師授以彈指神通和玉簫劍法,除了一陽指之外,東邪、西毒、北丐、中神通的武學無所不窺,而古墓派的武學又於五大高人之外別創蹊徑。」
 
「這些功夫每一門都是奧妙無窮,以畢生精力才智鑽研探究,亦難以望甚涯岸,他東摘一鱗、西取半爪,卻沒一門功夫練到真正第一流的境界。遇到次等對手之時,施展出來固然是五花八門,叫人眼花撩亂,但遭逢到真正高手,卻總是相形見絀⋯⋯他低頭凝思,覺得金輪法王這幾句話實是當頭棒喝,說中了他武學的根本大弊。」
 
楊過當時要努力的,是要將已往所學的一點一滴知識加以融會貫通,建立自己一家的功夫。而融會貫通,其實是創新的必要條件。《教育目標分類學》1956年初版,把能力目標分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到2001年修訂,則把目標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六個層次。新舊兩版之別,主要是把「綜合」改為「創造」,並升高至第六層次,從中可知融會貫通(綜合統整)與創新的關係。
 

五、創新

 
楊過從下列兩個途徑達至創新的境界:一是隨機應變,二是情意合一。
 
在金輪法王的激勵之後,「苦苦思索,甚是煩惱,想了半天,突然間心念一動:『我何不取各派所長,自成一家?天下武功,均是由人所創,別人既然創得,我難道就創不得?』⋯⋯連想數日之後,恍然有悟,猛地明白諸般武術皆可為我所用,既不能合而為一,也就不必強求,日後臨敵之際,當用則用,不必去想武功的出處來歷,也已與自創一派的想法相差無幾。」這是隨機應變的體現。
 
第二,「楊過自和小龍女在絕情谷斷腸崖前分手,不久便由神雕帶著在海潮之中練功,數年之後,除了內功循序漸進之外,別的無可再練,心中整日價思念小龍女,漸漸的形銷骨立,了無生趣。一日在海濱悄然良久,百無聊賴之中隨意拳打腳踢,其時他內功火候已到,一出手竟具極大威力,輕輕一掌,將海灘上一隻大海龜的背殼打得粉碎。他由此深思,創出了一套完整的掌法,出手與尋常武功大異,厲害之處,全在內力,一共是一十七招。」
 
「他生平受過不少武學名家的指點⋯⋯此時融會貫通,已是卓然成家。只因他單剩一臂,是以不在招數變化取勝,反而故意與武學通理相反。他將這套掌法定名為『黯然銷魂掌』,取的是江淹〈別賦〉中那一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之意。」完全配合了情意合一的神韻。
 

六、小結

 
相對於郭靖,楊過因為天生聰穎,能把各家所長作統整綜合,最後達到創新的境界,這是郭靖不能及的地方。
 
(圖片:2006年內地電視劇《神雕俠侶》劇照)

黃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