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上世界投資大勢

雖然香港貴為國際金融中心,但在「社會責任投資」(SRI)等可持續發展的投資理念,發展一直未如理想。
有研究指出,上個嬰兒潮世代有50%人同意,藉投資行為改善社會與環境是重要的事;但是現今千禧世代卻有高達90%人認為,這種事情還需要提問嗎?由此可見影響力投資已成為年輕人所認同的價值觀。而且,這群千禧世代人口於未來將繼承30兆億美元資產,對於金融產業來看,他們絕對是有能力的投資者。
 
可以預期,由於價值觀的改變,投資的方式在未來應該也有所改變,例如「社會責任投資」(SRI)及「環境、社會、治理」(ESG)的重要性會日益增加。前者投資概念旨在去除對社會及環境帶來不良影響的企業,如煙草、賭博及軍備等;後者則是納入對社會及環境有正面幫助的企業。
 
除了這兩種投資模式外,近年「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or)也日益受到重視。這種創新投資模式主張造福社會及環境,重視社會價值多於企業盈利。
 
有趣的是,今年六月底,梵蒂岡教廷舉辦了第二屆影響力投資會議,邀請企業家、學者及投資者參與研討會。是次教宗正面認可影響投資的方式,能讓這種投資方式過去一直被市場忽略的特色再次獲得關注,便是「賺錢同時做善事」。
 
此舉一方面帶動主流金融產業抓住這個未來投資大趨勢,同時企業及投資者可通過影響力投資,讓投資目標不再局限於金錢回報,而是對整個社會及環境帶來改善,促進經濟的健康性。
 
現時很多家族企業和富豪都認為,社會與環境效益能帶來更好的長期性回報,甚至有相關網站如「The Impact」應運而生,可見他們已是支持及推廣影響力投資的新力軍。

 

關注可持續發展理念

 
雖然影響力投資看來優點多多,可是市場上對它仍存有不少疑慮,例如當資產規模愈來愈大時,其原本概念會否被扭曲呢?投資者是否真能通過這類創新投資獲得預期回報?企業又有何標準去評估這筆金錢對社會及環境帶來正面效益呢?對此,筆者深信,這些問題都會隨着影響力投資日益被市場重視,而會有更多的研究和討論,從而找到更好的答案。
 
雖然香港貴為國際金融中心,但在「社會責任投資」(SRI)等可持續發展的投資理念,發展一直未如理想;筆者期望香港的社會各界,最終能在這方面趕上世界投資的大趨勢。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授權轉載。
 
(圖片:亞新社)

黃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