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和平紅利」是兩岸最佳選擇

兩岸必須要儘早簽訂和平協議,使「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變成世世代代的鐵律。

沒有和平,五大皆空

 
總結研習經濟發展逾半世紀的心得,我認為中華民國發展,在蔡總統主政之下,最關鍵的選擇就是:
 
(1)和平:沒有和平,一切落空。
 
(2)開放:沒有開放,一切空轉。
 
(3)經濟:沒有經濟,一切空談。
 
(4)教育:沒有教育,一切空白。
 
(5)文明:沒有文明,一切空洞。
 
一旦贏得「和平」保障,就會產生有形與無形「紅利」。中華民國(台灣)才能在社會安定中進步,在資源整合中發展。
 
馬政府執政八年中,隨著戰爭威脅減少及兩岸互信增加,「和平紅利」創造了良性效果:台灣變成了安身立命的地方。
 

諾貝爾獎只有「和平獎」

 
我經歷了20世紀上半世紀的全面戰亂;後半世紀大陸與台灣軍事對峙;幸有台灣海峽阻隔,避免了打仗的悲劇。
 
百年來中國人的歷史,徘徊在絕望與希望之中,毀滅與重生之中,鎖國與開放之中。
 
出生於南京,13歲到台灣,23歲去美國讀書。從1959年秋到達美國那一刻起,脫離戰亂陰影。眼前第一次看到真正安定、自由、奮鬥、創造富裕的社會。
 
從此,我最大嚮往就是「和平」,最強烈的厭惡就是「戰爭」。午夜夢迴想的是:哪一天台灣與大陸能像美國社會一樣,在沒有戰爭威脅下,人民可安居樂業。 後來看到美國介入越南、阿富汗、伊拉克等地,使我看清美國政府偽善的一面,產生極大的失落感。
 
1901年設立的諾貝爾獎有遠見:只有「和平獎」,沒有「勝利獎」。
 
「和平」變成我最要推動的進步觀念。沒有一國因教育預算比例過高而財政破產;但歷史上窮兵黷武,軍費過高,終致政權崩潰的例子不少。
 

20年決策延誤的代價

 
馬英九政府在意識形態及各種勢力相互糾纏下,施政陷入困境,幸有最重要的政績—「和平紅利」出現。在最棘手兩岸問題上,他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兩岸和平。
 
在馬任內,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默契下,台海進入前所未有風平浪靜。但從經濟發展策略看,台灣白白地丟掉了20年(李登輝12年、陳水扁8年)。兩岸融合的廣度與速度,厚度與力度,在台獨意識牽制及反對下,遠遠不足。20年決策之延誤,造成了今日經濟之困局。
 
近十年來《遠見雜誌》邀請來台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及美國著名學者,論及兩岸關係—特別是經貿投資領域—看法都是一致的:「台灣要設法與身邊這個龐大的經濟體,發展良好的互動關係。」歷史學者柯偉林(W.C. Kirby)能說流利中文的學者,熱情地勉勵年輕人:「不要恐懼大陸的興起,你們應當要有完全的自信,與他們接觸、認識、交流。」與大陸社會相比,柯偉林對台灣充滿稱讚及期許。
 
就長期經濟發展而言,對大陸市場是「三不」:(1)不能輕視,(2)不可放棄,(3)不易取代。
 
誰都知道「市場分散」、「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道理,「南向政策」就是一例,「說容易,做不易」。看看韓國與大陸簽的貿易協定,就使台灣產業坐立不安。大陸推出「一帶一路」及「亞投行」,所展現的企圖心及戰略布局,台灣只有一項選擇,就是要儘快加入。
 
「馬習會」中,習近平更明確表示:「我們願意與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兩岸可以加強宏觀政策互通,發揮各自優勢,拓展經濟合作空間,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增強兩岸同胞的受益面和獲得感。」
 
我們要嚴肅地呼籲:兩岸必須要儘早簽訂和平協議,使「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變成世世代代的鐵律。
 
原刊登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獲作者授權刊登。
 
(圖片:網絡圖片)

高希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