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星陳美齡:史丹福媽媽的安身立命

即使面對撲面而來的油煙和半熟的菜,Agnes 也要熄火放下鑊鏟,先解答孩子的問題。
沒有家長不望子成龍,世界學府收生門檻日漸提高,卻無阻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Agnes Chan)將三個兒子送入自己母校的大門。 Agnes 到底有什麼良方妙計育兒成才?早年定居日本的 Agnes 應日本朝日新聞的邀請,將自己的經驗集結成書,在日本大獲好評,並於今年書展與香港讀者分享。已經出版80多本作品的 Agnes 笑言這是自己中文作品的處女作,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處女作談教育 結構問題最頭疼

出版自己的教育經驗,最讓 Agnes 頭疼的是結構問題。三子性格才能各有千秋,將近30年的教育經驗,要整理成一本薄薄的秘籍確非易事。不少人習慣將教育方法按孩子的年齡分段,Agnes 指出這樣處理並不合適。因為一些品質需要長時間教養,並非一個階段便可了事。最終 Agnes 決定打破年齡框架,跟讀者分享一些家長覺悟、教育目標和孩子的培養方法等。

承擔全部責任 從出生前開始

「家長承擔教育的全部責任。我要盡自己全力給他最好的教育。」遠在懷孕之前,Agnes 便與先生討論孩子教育的問題,當時丈夫對太太的執着為之驚訝,但仍雙手奉上最高決定權,達成這個「不公平」的教育協議。「在孩子出生前,父母就應該商量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誰負責拿主意。我挺支持這種看似不公平的分工,另一半可以一起商量,但最終作決定的是我,我要為每個決定負責,絲毫不輕鬆。」 Agnes 戲言,先生儘管意見多多,但依然遵從太太這位「最高領導人」。
有人說生孩子的疼痛如同十級燒傷,不少母親還在這個關頭送命,用生命留下了一個新生命,也留下了一個永遠的疑問:我的母親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對此,Agnes 別出心裁地為每個孩子選擇不同的出生地。「如果我不幸在孩子出生的時候離開了,至少我也給他留了一個線索。我爸爸媽媽是哪裏人?為什麼我會在這裏出生?順着出生地和父母輩的歷史文化,順藤摸瓜地找到自己的根。」誠如 Agnes 所說,她要盡自己全部的力量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一切便從這個問號開始。
Agnes活躍於演繹、公益多個領域,但她認為教好三個兒子才是她最大的成就。
Agnes活躍於演繹、公益多個領域,但她認為教好三個兒子才是她最大的成就。

成長一去不復回 孩子永遠優先

「親子時間是最可貴的,而且每個階段都是一去不復返的。」每天八小時的陪伴,聽起來很長,但「搵食艱難」,很多家長不論如何精打細算也難以擠出每天八個小時的時間。在「孩子永遠是第一」的前提下,明星媽媽的通告、演出通通讓路。剛誕下大兒子的 Agnes 決定抱着孩子到電視台上班,因此被封為「教育媽媽」(註),也對當時日本保守的社會風氣帶來衝擊,引起一時轟動。Agnes 指孩子從兩歲開始學習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個階段要盡量都抽時間陪孩子,也要帶他多見見不同的人,增加外界的刺激,對腦部發展也有幫助。「孩子的性格會跟帶孩子的人漸漸變得相似,我一直很反對把孩子交給傭人帶,除非你希望孩子像傭人。」
每個孩子的作業都由 Agnes 親自把關,最少到他們小學畢業,一次也不能放過!即便碰上出差演出,旅居外地,也要孩子把作業傳真到酒店自己逐一檢查,絕不放手讓外人染指。即使面對繁重的工作和社會輿論,Agnes 依然我行我素,盡可能爭取最多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她謝絕應酬約會,連剪髮也不敢久坐,被戲稱是時下十分鐘快剪(10 mins cut)的始祖,全因不想錯過每一個孩子成長的片段。
Agnes 重視孩子街知巷聞。這裏肯定不得不提為人熟悉的「炒菜故事」。即使面對撲面而來的油煙和半熟的菜,Agnes 也要熄火放下鑊鏟,先解答孩子的問題。「孩子是非常靈敏的,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感受到父母是愛自己的。」
寵愛歸寵愛,但犯了錯絕不縱容。雖說不上獎罰分明,Agnes 不喜歡罰孩子,而是用她的獨門秘方——說教訓話,讓孩子明白和承認自己的錯誤。Agnes 笑自己長氣到孩子們都怕,最高紀錄達九小時。

不止老友的心靈港灣 無條件的庇佑

不少人羨慕父母子女「老友鬼鬼」的關係,Agnes 絕不滿足於此。Agnes 解釋父母子女間是一種特別的尊重。畢竟父母身為教育者有其權威所在,孩子須存敬畏之心;但又想跟子女保持親密的關係,這種貌似矛盾的狀態在 Agnes 的例子裏取得難求的平衡。「家長應該是孩子最信任的老師。讓他們知道為人父母會無條件愛護子女,成為他們信任的心靈港灣,放心傾訴。這跟朋友不一樣,朋友未必需要負上全部責任;但作為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有受保護的權利,支持他們,讓他們安心。」

明星媽媽變小粉絲

孩子多起來,難免出現偏愛的問題。Agnes 坦言自己很公平,但丈夫則因為自己在家裏排行老二,因而對次子特別偏愛。Agnes 憶起次子覺得媽媽不夠愛他,為此傷心了三個星期,遂決定用行動證明自己!Agnes 的次子是學音樂的,當時他在學校裏主演的音樂劇要在美國各大城市巡迴演出,Agnes 便拉着幼子當小粉絲,巡迴演出站站追。可惜,到紐約尾場卻因天氣問題取消,演出團隊難免失望,Agnes 便請同學們去遊艇上慶功。派對上,二兒子邀請母親 Agnes 共舞,說:「媽媽我想找一個理由去討厭你、恨你,但我真的找不到。媽媽,我愛你。」說起這段往事,感動縈繞心間。Agnes 慨嘆次子與自己最為相似,話畢,眉梢又是一抹欣慰。
Agnes 獲日本朝日新聞邀請將自己的教育經驗著書立說,在日本已印至第五版,<br>大獲好評。
Agnes 獲日本朝日新聞邀請將自己的教育經驗著書立說,在日本已印至第五版,<br>大獲好評。

快樂源自跑贏昨天的自己

俗話說:「人比人,比死人」。若想從中尋求滿足,那便是一個無底深潭。有別於香港的怪獸家長,身為教育媽媽的 Agnes 深諳這個道理。「比較不是跟別家的孩子比較,而是跟昨天的孩子比較。如果他今天比昨天更努力,比昨天做得更好,那便值得誇獎了。」Agnes 相信讓孩子學會全力以赴,才能擁有快樂人生。
三個史丹福高材生的家庭,難免有人質疑是不是天資勝於後天培養。被問及孩子智力商數(IQ),Agnes坦言次子最高,但同時亦對這套標準有所保留。「(IQ)測試中的問題大多跟文化背景有關,你要有相關的經驗就能答得出來,如果你把同一套問題去問非洲的孩子,他們答不出來是因為他的文化、生活環境裏沒有相關的經驗,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之中沒有資優兒童。」分數非唯一的衡量標準,但無奈的是,高分的確是社會中最容易打開機會大門的量化標準。
雖然 Agnes 一直定居異國,但對香港教育風氣也有所耳聞。縱觀香港近年怪獸家長大行其道,求分數的連鎖補習社混得風生水起,兒童變「學童」;Agnes 對部分家長把名校看得重於孩子的現象表示可惜,還是老話:「孩子應該比一切重要。」望子成龍的心態人人有,她明白家長希望孩子達成自己心願的熱切期盼,但一味催谷和施壓只是緣木求魚。「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言傳身教,自己希望孩子做到的,自己也要用行動證明,作孩子的榜樣。」這也是 Agnes 一直和孩子們一同的學習的良方,亦是其安身立命之道。
註:在日本,熱衷讓孩子上各種補習班、督促其血液,對孩子寄予厚望的母親,通常被叫做「教育媽媽」。這個叫法或含有貶義,一說認為其教育方針過度,是無視孩子意願的一種家庭教育行為。(摘自:《50個教育法 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
下期預告:史丹福媽媽陳美齡:把握良機培養孩子
受訪者簡介:
陳美齡,歌星、教育學博士。1955生於香港,六兄弟中排行第四。1969年憑一曲 Circle Game 走紅港、台、東南亞;1972年憑藉《虞美人花》在日本以歌手出道。先求學於上智大學國際學專業,後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兒童心理學專業)畢業。1985年首次回國表演,以《歸來的燕子》、《原野牧歌》大受注目。同年結婚,翌年誕下大兒子。1989年,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課程。留學期間的1989年,二兒子出生。1994年獲得教育學博士稱號(Ph.D)。1996年三兒子出生。之後,除了參與各類演藝活動,也兼任隨筆作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亞洲親善大使、日本抗癌協會「微笑大使」、香港浸會大學特別教授等,活躍於各個領域。(摘自:《50個教育法 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圖片:灼見名家傳媒)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