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為何輾轉反側

2010年後的美國金融,在無止境的量化寬鬆下,把自己的包袱輸往全世界,誘發其他央行照板煮碗,吹起另一個金融泡沫。盛世的巨鱷沒錯是有所收斂,但新一輪的海嘯仍然山雨欲來。
《華爾街:金融大鱷》(Wall Street:Money never sleeps,2010),是奧利華史東(Oliver Stone)令人拍案驚奇的《華爾街1987》後傳,可能是有史以來準備時間最長的續集。它經歷了23年,橫跨兩個世紀,歷盡了90年代美國經濟由弱轉強、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互聯網狂熱、及後美資金融機構呼風喚雨,直到2007年由美國引爆、危機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金融盛世由《華爾街1987》意外揭開序幕,也由《華爾街2010》宣告由盛轉衰。
 
香港把續集翻譯為《金融大鱷》,庸俗之餘還浪費了製片人 Edward Pressman 的一番心意,他幾乎與史東反目成仇!Pressman 認為,2010年的金融業,已經不是20年前在華爾街裏幾座大樓內發生的事、幾個同學握握手打個電話便可說了算。華爾街現在也得聽別人指使,但聽誰的呢?從來不睡覺的婊子、印度洋上鑽研清潔能源的科學家、中國來的投資者、聯儲局內的官員、出賣女兒的釋囚……因此,「金錢不眠」才能反映全球一體化的氛圍。史東不滿 Pressman 的干預,曾公開說與影片無關,帶着編劇 Weiser 跑去拍了一部挖苦小布殊的電影 W(2008)。後來,Pressman 指出 Weiser 滿肚子的不合時宜,找來票房爆冷之作《鬥智21點》(21,2008)的潮人編劇、本身也有證券牌照的亞倫(Alan Loeb)重新演繹,史東看過手稿後無話可說,才答應出手。

 

金融遊戲 斗轉星移

 
在這對新拍檔的眼底,海嘯前後,金融業的操盤手已經不是20年前的股票經紀(Bud Fox)及其客戶「企業狙擊手」(Gekko)了。現在的金融世界,是由投資銀行及對沖基金主理,史東甚至認為,即使 Gekko 沒有坐牢,他這等專門做小單買賣、跟風炒作的,在這年頭最多只能做個小角色。在新金融影片裏,投資銀行並不是幫企業籌集資金、助投資者配置資產的頂級顧問,而是由幾個穿緊身西裝(裝不下吊帶了)、語速極快(已無暇引述《孫子兵法》)的 MBA 尖子,每天在早會裏爭相搶白後,隨便拿一億美元,往不知名的非洲油田裏擲。會議結束前,還洋洋得意地說:「等着收我們的年終花紅吧!」
 
海嘯淹至,第一個倒下去的,是老頭子路易士(Louis Zebel)的投行 KZI,不問便知是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及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混合體,亦即男主角雅各(Jacob Moore)的僱主。路易士雖是老闆,但他上班時卻是坐在紊亂不堪的交易大堂裏,與一眾交易員同「枱」敵愾。他的舉止活像20年前《華爾街1987》內潦倒的股票經紀,完全不像是現代投行的行政總裁。而 KZI 滅門之禍,便是因持有大量次按及衍生工具,在滿褲子都是垃圾的情況下,加上對頭人占士(Bretton James,由在 W 裏飾演小布殊的 Josh Brolin 粉墨登場)在關鍵時候公報私仇、落井下石,於是一代宗師便走上絕路。
 

投資銀行 玩弄財技

 
把 KZI 捏死的,是投資銀行 Churchchill Schwartz(CS),亦即是占士所處的公司,大家可對號入座。影片裏,這公司沒有喧囂吵鬧的交易大堂,只有暗紅木色的門戶及半密封的辦公室。占士是個強人領袖,他有健美模特兒的體格,喜歡坐直升機和騎 Ducati 電單車,有個美好家庭。小女兒是優秀的鋼琴演奏家,他家書房內收藏的是19世紀西班牙名畫、講述希臘神話裏喪心病狂的老父把兒子們吃掉的故事。他有權有勢,手下的精英,女的能言善道,男的成熟穩重,CS 在他打理下儼然是個金融帝國。這個帝國對同行心狠手辣,絕不容情,路易士的下場,只會令他淌下一滴鱷魚淚。到後來,輪到 CS 身陷險境之際,占士卻帶領17間銀行要挾財長,理由只是一句無賴:”Too big to fail.”
 
當然,這只是表面的話,CS 和占士都各懷鬼胎, 他們一邊讓客戶買入次債,一邊暗地裏沽空,和客戶對賭;而占士更絕,他利用離岸基金沽空 CS 的股票,上下其手。Gekko 形容,自己當年的勾當比起這些金融王國,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巧立名目 貪婪合法

 
史東和亞倫是希望藉 Gekko 的牢獄經歷,塑造一個跌崖落魄、歷盡滄桑,隱世但沒有離世的智者,代表他倆和其軍師團隊,包括末日博士魯比尼(Nouriel Roubini)、對沖基金、《野蠻人》作者 Bryan Boroughs 等,批判美國金融泛濫成災。
 
「貪婪何止是好?而且是合法的。」這是 Gekko 對接前傳的一個反諷。到大學演講,Gekko 鞭撻美國20年來金融盛世惹來的禍。表面上他(們)要責難的,是投資銀行把次按打包分拆,釀成債務違約。但這只是引子,Gekko 實際劍指的,其實是那些貪婪的跨國銀行體系。這些本來應該是借錢給老百姓的銀行家,當他們發現向自己借錢炒股票的對沖基金經理,每年可以分數以億元計的花紅時,他們眼紅了,於是巧立名目,反過來向老百姓吸錢,加上槓桿效應,左手交右手,捏造紙上富貴。所謂 CMO、CDO、SIV、ABS,只有他們自己才明白內裏乾坤;其他人,包括監管機構,不是糊裏糊塗給騙了,便是被這些聲名顯赫的大爺驚嚇打窒,自慚形穢之餘,讓他們成為無法控制、又毋須向任何人負責的龐然巨物。Gekko 抓個數字,說全美約40% 的企業盈利是來自金融服務,居然與近日《經濟學人》的數據不謀而合。
 
Gekko 現在後悔了,他20年前目眩神迷的演出,引領多少精英跌進這貪婪的陷阱?
 

金錢不眠 槓桿萬歲

 
不過,寫本反問《貪婪是不是好?》的書譁眾取寵一番,拍一部潮流電影揶揄那些已經被公審的銀行,不等於正義之師已經降臨。Gekko 之後利用女兒及雅各既天真且自我陶醉的衝動(即為環保能源融資,妄想救世與財富完美結合),騙財後又獲其諒解,重建家園,圓滿了新華爾街貪婪與家庭兩全其美的教條。鏡頭下,美國人似乎沒有吃太多苦頭,新的金融秩序也沒有出現。2010年後的美國金融,在無止境的量化寬鬆下,把自己的包袱輸往全世界,誘發其他央行照板煮碗,吹起另一個金融泡沫。盛世的巨鱷沒錯是有所收斂,但新一輪的海嘯仍然山雨欲來。
 
片末,Gekko 似乎在提醒雅各:「邪惡的母親是投機倒把。」但這只是掩飾,因史東選擇背叛他的團隊,最終還是沒有勇氣把真相說出來——邪惡的根源是槓桿,是 Leverage,也就是金融自己!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刊登。
 
(封面圖片説明:Wall Street:Money never sleeps 2010 電影海報)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