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牙法庭仲裁案
判決完全否定了中國在南中國海的歷史權利。中國從一開始就採取「不參與、不接受」的原則。當然,中國的行為並非特殊,其他大國也經常不接受類似的判決。判決很難在實質層面改變南中國海問題的現狀。儘管如此,南中國海問題有可能向兩個方向發展。
其一,南中國海問題有可能繼續朝着衝突的方向發展。美、日等國一直在重複強調中國要接受判決。菲律賓和越南等聲索國的表述儘管不那麼直接,但也是希望中國接受。其他一些非聲索國因為擔心和恐懼中國的崛起,也是希望中國接受。同時,越南等其他聲索國家的下一步選擇很重要,如果它們認為也可以通過仲裁為自己求得利益,就會仿照菲律賓去做。再者,即使這些國家願意回歸到和中國的雙邊談判,美、日也會千方百計地縱容和鼓勵這些國家找中國的麻煩。如果這樣,南中國海問題就會繼續惡化下去,直至發生衝突。
其二,南中國海問題也有可能朝着和平與合作的方向發展。現在仲裁案已經過去,各國回歸一個新的、更高層次的原點。各方都意識到所謂的法律並不是有效的解決方法之後,回歸到通過政治和外交的途徑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
對積極的方向,各方需要爭取,但不能對此抱有幻想。南中國海問題已經演變成高度國際化和大國化的問題,有關大國並不會輕易放棄已經為中國製造出來的「麻煩」(即仲裁庭作出的不利於中國的判決)來對中國施加壓力。不僅菲律賓本身要利用判決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即使菲律賓總統有很強的意願和中國改善關係,實際結果也會很有限,因為美國可以通過很多方法,對菲律賓施加莫大的壓力,避免其「走近」中國。
如果往衝突的方向發展,本區域陷入中東陷阱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如何避免?如前文所說,很難要求美、日等域外大國做有助於本區域穩定的事情,而是要依靠本區域的主要角色, 即中國、亞細安、其他聲索國的努力。
中國的角色最為關鍵,因為中國是本區域的大國,也最具有能力來保障本區域的秩序。中國最早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但沒有引出其他國家的積極回應。越南和菲律賓等國遠早於中國造島,中國造島只是對其它國家行為的反應。現在,中國已經改變了從前被動的角色,可以利用已經造好的島礁為其他國家提供服務,包括航行安全燈塔建設、避風港、緊急救助、海 上搜救等等。中國也可以再次提出共同開發方案,和其他國家進行漁業協定談判、海底生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保護和共同開發等項目。
中國有能力分化亞細安
對亞細安來說,再也沒有比獨立的外交政策、保持中立性更為重要的事情了。一旦選邊,無論是選擇美國還是中國,亞細安的分裂就會變得不可避免。亞細安到今天為止仍然是比較鬆散的協會。這種鬆散性既保證了亞細安的生命力,也表現了亞細安的弱點,即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抵禦強大的外力。儘管中國理解亞細安和美國緊密的戰略關係,但不可能容許一個整合而針對中國的亞細安。
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有足夠的能力來促成亞細安的分化。美國所認為的中國會自我孤立只是臆想。中國如果像美國那樣依靠其經濟實力來尋找朋友(例如通過建立類似美國的戰略性貿易集團),所能尋得的朋友並不會比美國少。再者,中國並沒有要求亞細安傾向中國,但亞細安的中立則是中國所希望的。亞細安的區域組織建設如果缺乏自主性,依靠美國 來強化自身,長遠並不符合亞細安的利益。正如中東區域所表明的,缺少自主性而依靠外來力量的秩序永遠不會牢靠。亞細安的自主性決定了其可持續性。
其他聲索國的獨立性立場和外交政策也同樣重要。因為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一些國家對美國產生了巨大的幻想,這當然和這些國家的一些領導人本身的親美立場相關。如果從中東的情形來說,可以確定美國絕對不會為了亞細安任何一個國家的利益,而和中國進行一場公開的戰爭。這是由今天的國際關係格局所決定的。
中美雙邊關係矛盾損害其國家利益
中美雙邊關係儘管有矛盾,但仍然在發展和深化。今天的中美關係並非是冷戰時代的美蘇關係,美蘇關係除了核對峙之外並沒有其他實質性的關係,但今天的中美關係已經演變成中美國的關係,至少在經濟上如此。在國際層面,中美有太多的重大事情需要合作,包括核不擴散、氣候環境等等。美國的最大利益仍然是不失去中國,一旦失去中國,美國就只剩下半個世界的霸主。
如果考慮到這種情況,個別聲索國要減少甚至放棄對美國的幻想並不難。即使美國真的具有為了亞細安一些國家的利益而戰的利他心,其能力也是令人懷疑的。美國在中東和其他地區所製造的亂局便是證據。
更為重要的是,美、日和一些亞細安國家所構建的中國以大欺小、強權即公理的話語,實際上是美國和西方而不是中國的邏輯。當中國和越南通過政治和外交談判,解決陸地邊界劃分和北部灣海上界限時,越南不僅沒有吃虧,而且獲得了不少好處。事實會證明,像菲律賓那樣訴諸於大國政治化或者國際法律化的途徑,試圖迫使中國屈服,不僅得不到任何好處, 反而會損害其國家利益。
圍繞着仲裁案的遊戲剛剛開始,各方都在思考着下一步如何走的問題,相信判決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對本區域產生或好或壞的影響。本區域的秩序到底往哪個方向發展?是維持昔日的穩定還是被「中東化」,人們當拭目以待。
原刊於《聯合早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