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金融創新膽大心細

雖然P2P平台可填補傳統金融服務的盲點,然而太過寬鬆的環境亦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亦有害。
世界上最單純的借貸往往都是自己人借自己人(例如親朋戚友),這種點對點形式的P2P(Peer-to-Peer),早在華人社會屢見不鮮,民眾藉着人際關係,條理地建立出所謂「社區借貸互助會」等組織,各人定期把金錢放進共同資金池,但限制是只能小圈子進行放貸,不能外借。不過隨着互聯網發展,這些微型借貸的限制已被打破。
 
放眼現在,互聯網簡直就是P2P平台的用武之地,民眾可透過社交網絡調查借貸人的信用評級,例如他有否定期繳交手機通話費。從貸款人角度來看,他們可於平台設置合理性的利率,然而大部分信貸責任將轉移到平台技術及操作等風險。因此,我們要思考這些平台是否安全及值得信賴?
 
翻查資料發現,截至2015年底,中國便有三分之一的P2P成為「問題平台」(Problem Platforms),當中有些正接受警方調查,有些則已經連人帶錢逃跑了。最著名例子就是中國式龐氏騙局「e租寶」(Ezubao),它以「投資門檻低、高回報」吸引民眾投資,最終被警方揭發騙局,非法金額牽涉76億美元(約593億港元),90萬名受害投資者遍布中國31個省市。
 
直至到2016年之前,由於中國P2P處於不受央行(PBC)或銀監會(CBRC)監管的類似真空狀態,再者這些平台機構是受《合同法》規定,即是依公民之間簽訂的合同作為法律依據,此屬於民間借貸範圍,而不法之徒通常會把P2P變種,例如把它註冊為金融信息服務平台,實際上是進行非法集資的詐騙行為。

 

未償還貸款數字被低估

 
雖然P2P平台可填補傳統金融服務的盲點,例如小額貸款及為市場提供更多新式金融產品,然而太過寬鬆的環境亦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亦有害。一般而言,P2P的利率都比銀行為高,當然回報高代表風險亦高,舉例2015年P2P的平均回報率高達13.29%,較工商銀行的6個月定存利率高出8.5倍,便知道不少P2P利率其實局部地反映了其風險可能深不可測。
 
據2015年人民銀行發布《中國社會融資總量》報告所知,去年內地未償還貸款餘額的增長率低於3%,然而P2P的貸款數據並沒有計算在內,這意味着官方統計的數據與現實狀況不符,並可能低估了民間達數百億元人民幣的信貸增長情況。即使P2P佔現時中國社會融資總量比例不算大,但隨着這種本來不受政府監管的P2P網絡借貸活動發展趨勢日於壯大,將為內地經濟帶來風險,損害金融穩定性,故2016年已經落實了相關法例加以監管。從內地的例子可以看到,金融創新的監管,過猶不及,要在創新和安全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實在需要有「膽大心細」的監管機構。
 
原刊於《iMoney》,本社獲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亞新社)

黃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