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粉嶺前皇后山軍營發現戰時的MMrocket火箭炮及其他組件,警方即場引爆組件,檢走失效彈頭。這宗新聞提醒了我,軍營的重建工程已經展開,裏面的營房將會拆卸以興建公營房屋。我特別懷念營中一座設計獨特的印度廟,不知道它的命運如何?
兩軍營一存一廢
在接近邊境的粉嶺,設有兩座相距不遠的軍營。位於沙頭角公路龍躍頭段以北的新圍軍營(San Wai Barracks,又稱Gallipoli Lines Camp)已於1997年交予解放軍,目前仍然使用,每當我行經時都見到解放軍在營內活動。橫過沙頭角公路,由龍馬路直入,經皇后山徑走至盡頭則是皇后山軍營(Queen Hill Barracks,又稱Burma Lines Camp)。它建於1960年代,佔地25.4公頃,比維多利亞公園還要大。由於遠離人煙,自成一角,許多人都不知道此軍營的存在。
皇后山軍營內山丘起伏,有20多座建築分布其中。四周樹影婆娑,環境恬靜,宛若世外桃園。1992年英軍將軍營交回港府,曾給警務處使用,作為已婚警察宿舍、警察康樂中心、搜集訓練學校和警犬訓練基地。2001年警隊遷出後,軍營基本上丟空,期間有多次借給電影公司和電視台拍攝取景。港人或許在銀幕上曾一睹軍營內貌,但對這座長期對外封閉的地方卻一無所知。
政府曾就軍營的未來用途提出建議,但出現過多番轉變。2008年撥入勾地表,供發展商申請興建低密度住宅,這是勾地表歷來最大面積的一幅地皮。但一年後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推動發展六大優勢產業,將皇后山軍營從勾地表中剔除,預留其中16公頃土地用作發展自資高等院校。2011年教育局收到九家辦學團體遞交意向書,其中耶穌會較為積極,表示希望在此建立香港第一間天主教大學。
梁振英上任後,以興建公營房屋為首要工作,皇后山軍營的未來又生變化。政府首先在私立大學招標加入苛刻條款,似乎要嚇退辦學團體。2013年終於宣布將軍營改作住宅用地,在13.3公頃土地上興建8座公屋和7座居屋,提供1.1萬個單位,預計容納3.37萬人。皇后山的綠化和寧靜將從此消失,變成人口稠密的社區。
像蓮花的印度廟
香港有兩座軍營設有印度教廟,供駐守的尼泊爾籍啹喀兵(Gurkha)祈禱。一座在屯門寶隆軍營(又稱掃管軍營,現以象徵式租金租予非牟利機構「國際十字路會」使用),另一座在皇后山軍營。兩座廟宇分別建於50年代和60年代,均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啹喀兵團在回歸前已經解散,寶隆軍營和皇后山軍營棄置不用,裏面的印度教廟亦關閉,幸好沒有拆卸,讓我們看到具異國色彩的宗教建築。皇后山軍營的印度教廟建於高地上,與軍營同建於60年代。平面呈六角形,除了祭壇所在的東南方外,其餘五邊皆設有門,門口上方各有一小窗。建築物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類此設計在香港絕無僅有。廟內供奉「毀滅與再生神」濕婆(Siva),這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深受教徒崇拜。
啹喀兵團於1948年被派來香港服役,逐漸替代英籍軍人參與防衛和救災工作。回歸後有不少人留港居住,融入本地生活,其歷史已被人遺忘。軍營內的印度教廟記載了他們的過去、信仰和身份,若能保留下來,可讓香港人記得他們曾經作出的貢獻。
軍地村的三棟屋
位於沙頭角公路的軍地村,毗鄰新圍軍營,許多人以為該村名稱源於英軍的軍營。但其實軍地村在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出版《新安縣志》已有記錄,即是英國租借新界之前已經存在。這是一條雜姓的原居民村落,分別是劉、楊、官、鄭四姓。村中的義公樂居約建於1900年之前,紀念為護村而犧牲的村民,現為三級歷史建築。
軍地北村有一座很矚目的建築物,由三棟青磚房屋組成,又名三棟屋。它由一位新界名人李仲莊在1910年代興建。花了4年時間建成。李仲莊為客家人,出生於粉嶺高莆,曾考獲秀才。由於具有社會地位,鄉議局成立後他獲推舉擔任首任主席,為鄉民排難解憂,爭取權益。1947年他與粉嶺和大埔的鄉紳成立聯和置業公司,興建聯和墟,對粉嶺的發展有很大貢獻,1953年獲頒授英女皇加冕勳章。1968年5月17日他在三棟屋離世,享年95歲,喪禮有近2500人參加,備極哀榮。
(圖片:作者提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