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還是慣稱的新高中文憑試(DSE)已於上周三放榜,「新」其實經已不「新」的了,已走完五屆。主導整個考試的課程發展處與考評局,自是信心滿滿。畢竟香港主流的官、津、補、資的絕大部分學生,都要通過 DSE 的考評之路,才有機會再進入另一求學的階梯,圓大學之夢。
連免費電視台黃金檔期的劇集,男主角都要振振有詞,着令自己的胞弟要認真考好 DSE,究竟於民間的評價又怎樣?試從考評局公布的新聞稿,摘錄部分內容再提出點點的疑問,側面看看 DSE 的成效。
DSE 的種種疑問
內容一︰「今年有來自494所學校的57,127名學校考生及11,001名自修生報考文憑試,整體考生人數較去年減少約8%。」
疑問︰究竟這全然是人口下降?抑或有不少主流中學的考生,中途選擇跳離讓受眾暈眩的 DSE 之船,有離別香港,選擇尋找他鄉唸中學,就算選擇留在香港,也會千方百計選擇轉讀國際學校或名牌直資,而這些學校都有開辦 IB 課程!
內容二︰「符合本地學士學位課程基本入學要求的日校考生有23,611名,佔日校考生人數42.2%(即中、英、數、通識達3322)。」
疑問︰日校考生共57,127人選擇應考 DSE,為何要有超過一半以上(33,516名)的同學命中注定並非入本地大學的材料?為何中、英、數、通識要成為核心連環科目,必修必考要必及格或以上,方能配給進入本地大學門票?而全世界教育先進的國家與地區都不需要如此絕配的,為甚麼香港硬要這樣?學術理據在哪裏?
內容三︰「在數學科必修部分,81.3%的日校考生取得第2級或以上。」
疑問︰數學科必修部分不及格的18.7%,將之化為實質的考生人數是多少?當中數學不及格的,全都沒有機會取得進入本港大學學位的資格,這對數學有障礙,但語文及藝術等學科極具天分的考生公平嗎?
內容四︰「通識科有89.4%的日校考生取得第2級或以上,較去年上升2.2個百分點。」
疑問︰通識科的及格率又上升了,這對由課程發展處大力推動誕生的必修必考科目,又是喜訊一樁,課程內容如此結構宏大,三大範疇、六大單元,學生還是吃得消,究竟這是考生通識的狀況,早已進入如媒體日日倡導的「通通識」?抑或這是課程及考評的指導單位,需要通識科的及格率力保不失,以堵塞反對者口實?
太多的內容卻又帶來不少疑問,但第六屆的DSE考試又開始籌備中,明年今日,這些疑問能解決嗎?
原刊於《星島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