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環山上的魯班廟

魯班廟為兩進式建築,處處表現出工匠的巧手技藝,為民間廟宇作出最佳示範。
西環山曾有七座依山而建的住宅平台,由薄扶林道延綿至卑路乍街,由高至底依次是學士臺、桃李臺、青蓮臺、羲皇臺和太白臺,東西兩旁還有李寶龍臺和紫蘭臺。李寶龍是19世紀末香港首富李陞的兒子,其他平台的名字與李白名銜或其詩作有關,令這區富有文人氣息。
 
七臺出現之前,西環半山腰已有一座魯班先師廟,由三行人士於光緒甲申年(1884年)籌款興建。據說1920年代李寶龍生意失敗,出售西環山的地皮。魯班廟所在的青蓮臺輾轉由合興公司的李星衢和譚煥堂持有,並計劃重建,此時有五名三行代表與李、譚二人商討保留魯班廟,獲答允送回該廟,由三行人士組成的廣悅堂管理。當年在西環七臺興建的唐樓,差不多全部拆卸重建,舊貌難尋。

 

建造業祖師

 

三行是指木工、泥水和打石,打石業式微後,取而代之是油漆,今天連「三行」這個名稱亦逐漸走入歷史,改稱「建造業」,從事這行業的人都奉魯班為祖師。

 

魯班(約公元前507年至494年)原名公輸班或公輸般,是春秋末期魯國一名技術高超的工匠。他設計了許多工具和法則,授予弟子,有助建造業的發展。明朝永樂年間,他獲皇帝追封為「北城侯」,其後又得「巧聖仙師」的名號,令這位行業神更受人崇拜。

 

西環魯班廟內的魯班像身穿官服,前方擺放細小的行身像,兩旁的門徒像分別拿着曲尺和墨斗,前者用以量度,後者供木匠劃線。它們除了具有實用功能外,也勸勉世人處事要有「規矩準繩」。 

 

魯班先師像兩旁的門徒分別拿着曲尺和墨斗。
魯班先師像兩旁的門徒分別拿着曲尺和墨斗。

 

精湛的廟宇裝飾

 

魯班廟為兩進式建築,處處表現出工匠的巧手技藝,為民間廟宇作出最佳示範。最令人矚目是前、後進的「五嶽朝天」山牆,各由五塊方體相連,尖角指向天空,如同五個突出的山峰護衛廟宇。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廟宇重修時,在屋脊加上石灣「均玉窰」所造的陶塑人物。一般廟宇只在正脊前方裝飾,魯班廟每進正脊的前後均有陶塑。前進正脊上方有二龍戲珠和鰲魚,下層兩端以鳳凰裝飾,中間布滿《封神演義》人像。兩側的墀頭(山牆伸出至檐柱外的部分)也有石灣陶塑,墀頭對上屋簷站立一對男女陶像,從服飾推斷是民間傳說的周公和桃花女二人。他們是天界人物,因經常爭吵被貶人間,但彼此仍爭鬥不休,最後和好,轉凶為吉。

 

廟宇內外共有26幅壁畫,數量之多傲視同儕。廟旁青雲巷入口及兩進之間的外牆均見巨形彩塑,雕有瑞獸、人物和嶺南花果。正門兩旁上方各有一組人物泥塑,可惜加上鐵網遮蓋,難以觀賞。廟內院落兩側及廟宇後牆也有泥塑,主題環繞民間故事、生活風情和吉祥寓意。

 

誕醮活動與頒獎

 

每年農曆六月十三日為魯班誕,建造業人士包括已退休的師傅均按習俗到魯班先師廟上香,祈求祖師庇佑。人數最多的是在建造業議會就讀的學生,他們共二百多人(當中有幾名女學生),獲安排乘坐旅遊巴士到來,藉此表達尊師重道,令祭祀活動薪火相傳。

 

建造業議會學生在魯班誕當日魚貫入廟參拜。
建造業議會學生在魯班誕當日魚貫入廟參拜。

 

建造業的傷亡風險較一般行業為高,每年賀誕廣悅堂都請道堂經生主持醮會,超度過往堂友和意外死亡的先靈。廟外空地搭了一個竹棚供奉大士王像,石級旁邊豎立幡杆招魂。人們在廟宇正廳參拜,經生則在前廳禮懺。與此同時,廣悅堂在廟外的臨時台舉行頒獎典禮,表揚具傑出表現的年輕從業員。一個節誕有三種不同活動,宗教與世俗、傳統與現代結合,反映了時代的轉變。

 

被忽略的文物

 

魯班先師廟歷史悠久,工藝出眾,是建造業人士的地標,亦是維繫業內人士的支柱。該廟本可列為法定古蹟,但因業權誰屬難以釐清,至今仍是一級歷史建築。廟宇地處偏僻隱蔽,許多市民都不知道山坡的住宅群中隱藏這座建築文物,以致訪客稀少,頗為冷清。

 

魯班廟旁有一座兩層高樓房,1949年落成,用作廣悅堂公所,現為三級歷史建築。地下曾開辦魯班小學,其後遷往華富邨,2008年結束。公所平日甚少使用,可以效法澳門的上架木藝工會,將之改作展覽館,展示昔日三行所用的工具如鋸、刨、曲尺和墨斗,傳揚傳統的手工藝技術,說不定可令魯班廟成為香港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圖片:作者提供)

 

陳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