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國經濟之痛

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實在太差,沒有公共的衛生、取暖、供水、垃圾處理等設施。因此,農民自己來做,一家一戶的衛生設施、取暖、供水等等,導致了農村大面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這需要政府來協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可以消耗產能,但這方面各級政府也沒有什麼作為。
在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進入新常態以來,經濟政策總是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搖擺。如果把調結構放在前面,就要容許比較低的增長和增長波動,痛下決心調整結構。但在決策者那裏,穩增長和調結構都很重要。儘管從理論上說,兩者並不矛盾,但在實踐層面,兩者往往出現問題。結果,一些時候或者一些領域,政府出台各種政策來刺激增長;但在另一些時候,政府又傾向於出台結構調整的政策,兩類政策經常出現矛盾。
 
到今天,人們對「供給側改革」的概念基本上有了共識,那就是在穩定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實現結構的調整。但是,這個共識似乎並沒有解決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前段時間,有權威人士強調中國經濟的 “L” 型增長。但是,這個底部有多低呢?底部是否能夠穩定?如果底部一直往下掉,並且不能穩定下來,中國經濟的未來就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了。各方重新討論中國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就是對這種不確定性的反應。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中共十八大三中全會,做了指導中國下一步經濟改革和發展的頂層設計綱領。三中全會的宗旨,就是要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起更好的作用。在具體政策決定和實施過程中,有沒有偏離三中全會所確定的方向? 供給側改革界定了五項主要內容,包括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在實踐層面,這些改革內容有沒有實施下去呢?
 
這五項內容,基本上可以合併成兩大項。其中去產能和去庫存在本質上說是同一件事情,而去槓桿、去成本、補短板從本質上說也是同一件事情,即都是要進行體制改革。
 
一些經濟政策在實施過程所出現的弊端顯而易見。就前兩項來說,實際政策有兩方面,第一是要關掉一些企業,甚至不惜用行政手段來關閉產能過剩企業。第二是尋找產能輸出的辦法,主要表現為一帶一路。前者是減少供給,後者是尋找新的需求。這兩項很正確,但問題在於「城鎮化」的概念怎麼就消失了呢?城鎮化是「去產能」的最有效方式。今天很多領域的產能,是過去大規模城鎮化的產物。十八大之後的一段時間裏,也是一直強調把城鎮化作為新的經濟增長支點的。為什麼現在就不再強調能夠去掉大量產能的城鎮化了呢?

 

內部消化產能更安全

 
問題在於城鎮化的方式沒有轉型。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樂意蓋大樓、造鬼城,但對其他方面的城鎮化要不缺失知識,要不缺失動力。儘管一直在強調新型城鎮化,但不知道什麼叫新型。實際上,從一些城鎮化非常成功的國家的經驗來看,這並不難,就是要把城鎮化置於經濟從數量經濟到質量經濟的轉型過程之中。
 
無論是質量經濟還是新型城鎮化,都需要新的基礎設施。中國大都分城市的基礎設施還是低質量的。例如很多城市一下大雨就成災,因此需要大修(地下)水道。大部分城市沒有完整的停車設施,整個城市變成停車場,因此,每一個街區、每一個小區都可以造停車場。中國也需要發展醫療養老產業,隨着老齡化,需要建設更多的老人院。中國也需要體育設施。生育政策的變化也會提高對幼兒園的需求。這些例子說明城市化和城市建設都需要用大量的鋼筋水泥,能夠去掉大量的產能,並且也是城市升級所必需的。為什麼不去做?一帶一路不是去產能的唯一途徑。內部消化產能實際上要比外部(一帶一路)要容易安全得多。因為外部消化涉及國際政治,很多因素根本不在中國的掌控之下。中國仍然存在着消化產能的空間,問題是沒有人去做。如果這些事情做起來,就會形成新一波的內部投資潮,既保證經濟增長,又提升經濟和城市的質量。

 

農村基礎設施需要政府協調

 
農村也有巨量的發展和投資空間。第一代農民工差不多已經過去,第二代、第三代農民工開始成長。如果土地產權制度不變,中國很難消化農民工。這不僅因為城市本身的困難,也有來自二代農民工的抵制,因為他們不想放棄農民戶口。他們大多​​出身、生長在城市,習慣於城市生活,要他們回頭去過他們父母輩曾經過的農村生活已經不可能。但是,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實在太差,沒有公共的衛生、取暖、供水、垃圾處理等設施。因此,農民自己來做,一家一戶的衛生設施、取暖、供水等等,導致了農村大面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這需要政府來協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可以消耗產能,但這方面各級政府也沒有什麼作為。

 

國企炒地皮惡化企業環境

 
應當進行的城鎮化停頓下來了,但不應當發生的房地產泡沫又急冒上來。近來,地王頻頻現身。這實際上和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舉措差不多,因為政府還是把大量的貨幣供應,通過銀行給了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把大量的資金投入炒地皮。明明房地產已經過剩了,國企仍然去炒地皮。這不僅惡化了這個行業,增加泡沫風險,更是惡化了實體企業運作環境,大大提高了實體企業的成本。很多企業,尤其是民企被紛紛擠出大城市,因為成本過高。
 
這裏有涉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之間的關係。這兩者應當平衡地共同使用,不存在哪一種更有效的問題。搞新型城鎮化需要大量的錢,財政(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有困難,但為什麼不把貨幣供應導向新型城鎮化建設呢?如果把國企炒地皮的錢用來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或者新型農村建設,情況就會大不同。
 
供給側改革的第二大方面即體制改革也有兩個具體的方面,一方面是制度成本(槓桿),另一方面是提供新的制度供給(補短板)。但這兩方面的實際作為都出現很大的問題。就制度成本來說,行政審批權算是重要一項。但權力不僅沒有下放,反而搞得更加複雜了,因為各級官僚機構變相地增加制度成本。今天大多數企業家感受生意愈來愈難做了。如果考慮到官僚機構不作為的因素,制度成本更高,因為企業批件放在政府官員那裏,沒有人沒有處理。
 
更為糟糕的就是制度供給過度甚至是錯誤的制度供給。這尤其表現在金融方面,中國的金融經濟已經完全演變成金融投機性操作。中國一方面已經成為外國資本的受害者,但現在自己的金融操作也開始加害自己的企業。在很多領域,中國的一些龍頭企業已經無聲無息地被外國資本收購。各種收購更像「買斷」,因為被收購之後不僅沒有發展,而是出局了。相比之下,中國企業到西方的收購有多麼困難。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會受到西方政治的阻撓。中國政府在外國企業收購中國企業方面,沒有有效的制度供給,不用說是經濟利益問題了,很多方面連國家安全觀念都沒有。
 

金融企業收購民營企業不理性

 
自我加害方面又怎樣呢?今天層出不窮的金融公司在大量地收購著優質民營企業。金融企業本來是要促進實體企業的,但結果剛好相反。大量的資本從實體企業流向金融企業。這本身就制約了實體企業的發展,金融企業反過來收購民營企業更是毫無理性。國企應當幫助民營企業的發展,而不是摧毀民營企業。
 
互聯網金融創新更是在漂亮的話語下隱藏著無窮的危機。早期出現的溫州融資方式(例如吳英方式)都比現在 P2P 方式要有效,因為溫州方式在熟人社會進行,互相有信任,但類似 P2P 的方式促成的欺騙方式可以行天下,沒有人可以監管得了。金融和互聯網領域這幾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投機和欺騙氣氛無疑已經瀰漫整個國家,以至於人們開始把經濟稱為投機經濟。
 
國有企業領域的制度供給更成問題。國有企業很重要,理論上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大並沒有錯,但不能把國有企業過度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例如整個東北已經飽受國有企業過多之害,沒有民營企業的空間,國有和民營兩者發展不平衡,衰落變得不可避免。今天很多地方國企虧本,政府要用財政或者其他方式支撐其活着。地方政府扶持國企,無非是因為地方國企聽話,對官員及其家庭(而不是對社會)有利可圖。很多地方國企實際上是可以民營化的,因為民營企業也是政府的稅基,政府可以從稅收制度等入手來管理民營企業。現在地方政府只是簡單地把雞蛋放到自己的籃子裏,而不管自己的籃子能否孵化出小雞來。
 
國有資本現在在公共私營合作制的幌子下,大舉侵入民營企業領域,但國有企業只會炒作房地產、金融。民營企業空間不僅沒有增加,而且大減。這也就是這些年民營企業紛紛出走的大背景。如果繼續下去,必演變成上世紀50年代那樣的「公私合營」。今天名義上是市場經濟,錢說了算,但國有金融企業的錢來自國家,有堅強的後盾,沒有任何民營企業能夠和國企競爭。
 
同樣糟糕的事情發生在知識層面,中國的經濟學和經濟討論已經誤入歧途。在所有社會科學中,經濟學是最不抽象的領域,因為經濟學關切的所有事物,都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但現在的中國經濟學已經變成了經濟玄學了,專於照搬照抄概念和理論。受這些概念和理論影響的經濟政策,很難具有操作性,實際經濟主體(地方政府、企業等)面對一大堆這樣的政策無所適從。如此下去,中國可以逃避中等收入陷阱嗎?
 
原刊於《聯合早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亞新社)
 

鄭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