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過於虛幻不實
很多愛國主義教育的讀物,因為太注重要單方面灌輸給老百姓,就演變達成泛泛而談和廉價的道德教義,根本沒有留給人任何思考的空間。沒有對事物的理性思考,就不會對該事物產生長久的愛。國家事務亦然。
單向灌輸式教育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容不得不同意見,最後導致了該意見的退出,甚至走向反面。愛國主義儘管有人們本能的一面,但也是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灌輸式的教育只能接受,而不能反思,更不能拒接。以這種方式所接受的觀念沒有可以持續性,一旦外部條件發生變化,思想就會發生巨變,從愛國走向愛國的反面。因此,對西方和日本非理性的批評,最後導致了人們盲目的「愛」西方和日本;同樣,非理性的和盲目的愛國主義宣傳,經常導致人們的反感。
就國家政策而言,愛國主義教育運動並沒有和有效的社會政策結合起來,導致過於虛幻而不實。愛國主義教育盡是些大道理,和老百姓的生活毫無關係。看看其他國家,愛國主義教育或者國民教育,往往能夠和國家的社會政策有效結合起來。一個簡單的問題就是,你憑什麼叫人家愛國?新加坡的李光耀先生面對一個多種族的社會,其愛國主義教育非常有效。在李光耀先生看來,如果新加坡的每一個居民都成為了國家的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所有新加坡人的愛國主義就有了物質基礎。基於這個認識,新加坡政府實行「居者有其屋」的政策,把新加坡人和新加坡社會連接在一起。之後,新加坡的各種社會政策都能強化國人對國家的認同感。在社會科學裏面,有很多文獻都論證了社會政策和愛國主義(或者民族主義)之間的關聯。這在所有國家都是如此。道理不難明白。社會政策是近代以來實現公民權的最有效途徑。一般而言,只有充分享受公民權的老百姓,才會具有近代意義上的愛國主義。
只有窮人愛國
更為重要的是,精英階層的「不愛國主義」不僅消減了愛國主義教育運動的效果,更是為社會的不愛國主義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無論在黨內、在政府、在學校、在企業和各種社會組織,精英們說起愛國主義滔滔不絕、洋洋灑灑,但老百姓所看到的是他們都拼命地把自己的子女和財產放到國外。在很長時間裏,中國上上下下都出「裸官」,為世界所少見。一些精英為了個人的哪怕是一點點私利,而公然出賣國家利益。 「裸官」的現象直到近年才得到關注和糾正。幾乎在所有社會,中產階級是愛國主義的主體和載體,中國則不然。人們說,中國祇有窮人是愛國的。這話儘管有點誇張,但也反映了很多事實。原因在於,窮人走不掉,要一輩子生活在這個國家,而中產階級則隨時都可以離開這個國家。不過,這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如果精英階層不愛國,只有窮人愛國,這個國家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愛國主義教育需要,而且可能。不過,它必須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這個角度來看,愛國主義並非一定要由國家來推動,而是要由社會力量來推動。一旦由執政黨來推動,就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黨的意識形態問題,很多問題就不好處理,因為現實地說,執政黨必須考慮愛國主義教育的政治性。所有國家的國民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從來都是國家學校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執政黨的一部分。考量到中國的特殊國情,如果愛國主義教育運動仍然以執政黨為主體,人們就要把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和國家意識形態相對區別開來,通過大力塑造國家意識形態來增進愛國主義。 (有關黨的意識形態和國家意識形態之區分,本欄多次論述過。)
唯心之餘亦要唯物
在政策層面,愛國主義教育既要講唯心主義,也要講唯物主義,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唯心主義要強調,因為愛國主義表現為一種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情懷,光有物質主義也很難產生對國家的忠誠感。但如果光有唯心主義,愛國主義就會演變成為簡單的道德主義,愛國情懷也很難持續。在經歷了那麼多年的經濟發展之後,中國在這方面也已經有了足夠的基礎。
就塑造愛國主義來說,今天的中國面臨三重衝擊,即現代化、商業化和全球化。現代化往往對傳統文化構成全面的衝擊,而傳統文化在任何國家都是愛國主義的載體。就商業化而言,中國傳統愛國主義一直是建立在農業文明之上的,現在商業化來了,人們觀念在經歷着巨大的變化,包括愛國主義。看看知識群體(愛國主義精神的主要塑造者)的情形就知道發生了什麼。全球化表明人、財、物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流動,傳統的國界失去了實質性的意義,隨着人們居住地的變化,人們的政治認同也受到很大的影響。
從很多人的日常行為來判斷,很多中國人的愛國主義仍然淡薄,甚至虛無。沒有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沒有強大的國家認同感,那麼國家很難成為強國。或者說,沒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崛起,中國即使在經濟和軍事方面崛起了,國家的強大仍然是虛幻的。歷史地看,愛國主義的崛起可以導致一個國家的崛起,一個國家的崛起也會導致愛國主義精神的崛起。不管何者為先,都說明了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性。那麼,中國如何在面臨多重衝擊下塑造和建設中國人的愛國主義呢?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執政黨所要思考的,更是所有精英人物和老百姓所要思考的。
原刊於《聯合早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亞新社)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