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愛國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這些年已經製造出多少毫無思想性和嚴肅性,充滿無聊的娛樂性甚至色情性的電視片?為什麼中國人拍不出好萊塢式的融合思想性、嚴肅性和娛樂性的大片來?愛國主義永遠是好萊塢大片的主題。為什麼中國的片子往往給人們相反的教育?
長期以來,國際社會總是把中國的民族主義和其外交政策聯繫起來,認為中國外交政策是受民族主義所驅動。這方面的文獻也愈來愈多,給人的印象好像是中國人有多麼排外、多麼厭惡西方或者其他國家。在亞洲,日本更是把中日關係的惡化,歸之於上世紀90年代中國政府所推行的愛國主義教育運動。
 
的確,受1989年天安門事件的影響,中國政府推行了持久的愛國主義教育運動,以確立年輕一代的國家認同。當時領導人的判斷是,年輕人之所以推動和參與激進政治運動,是因為過分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這一教育運動通過不同形式延伸至今。近年來,電視上盡是無窮的抗日戰爭的片子。
 

愛國教育難說成功

 
但很難說這種愛國主義教育運動是成功的。就拿中國對日本的認同來說,這些年來,中國人不遠千里到日本購買馬桶蓋、電飯鍋、感冒藥、安全套等等日本商品,瘋狂程度令各國驚訝。對歐美國家的商品也如此。這裏並不是說買日本商品或者到日本購物,就等於不愛國了。現在的中國人有能力把對一個國家的政治認同,和對這個國家的產品認同分離開來。吃麥當勞和看好萊塢大片不見得是愛美國,穿戴歐洲名牌也不見得是愛歐洲。實際上,如果愛國主義不能超越「不買日貨、買國貨」的初級階段,就會是貧窮的愛國主義。不過,在東亞的環境裏,人們的購物行為也確實能夠反映出有關愛國主義的一些問題:在韓國很少看到日本車,人們都是以買國貨為榮的。
 
如果物質商品還說得過去,代表文化認同的文化產品又如何呢?德國人在18世紀和19世紀構建德國民族主義時,是以民族文化為核心的。實際上,在所有國家,對自己國家的文化認同都是民族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中國的「哈日」「哈韓」,已經發展到不可理喻的程度。沒有人會否認一個國家文化開放的重要性,中國需要引入大量的國外優秀文化,現在這方面做得大大不夠,文化市場仍然是很封閉的。可惜的是,西方和日本的色情低俗文化在中國到處都是。一些人說,色情文化也可以理解,因為它滿足了一部分中國人的需要。但主流文化和色情化不分,那又如何解釋呢?日本的AV女優,即使在日本也大都流行於地方小報,但在中國很長一段時間,企業等機構紛紛邀請她們登台捧場,消息公然見於主流媒體。
 
從民族主義的角度看,愛國主義教育至少必須增加人民的民族性,而不是相反。為什麼「反日」教育的結果促成了民眾的「親日」呢? 「反美」教育導向了民眾的「親美」呢?這就需要反思那麼多年的愛國主義教育運動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政府部門一直在主導這場運動,是愛國主義的物質和思想的供應方。出現了問題,有關部門需要反思。稍作分析,不難發現愛國主義教育運動過程中的諸種不足和弊端。
 

黨化的愛國教育

 
首先,愛國主義教育運動不僅主題不明確,而且泛政治化。在很大程度上,愛國教育運動演變成對執政黨的意識形態的宣傳。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包括馬克思主義等不是不可以宣傳,因為在中國的環境中,它也是愛國主義的一部分。不過,黨的意識形態並不是愛國主義的全部,並不能涵蓋愛國主義的廣泛內容。並且,黨的意識形態是一種精英意識形態,很難為普通民眾所理解和接受。
 
一旦愛國主義教育被黨化,歷史虛無主義就變得不可避免。這些年來,人們一直在批評歷史虛無主義,但不同形式的歷史虛偽主義還是層出不窮,甚至變得更嚴重,不同知識群體都從自己的價值觀出發、以自己的方式搞歷史虛無主義。道理很簡單,一旦黨化,很多事情就說不清楚了,例如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關係問題。但如果超越黨的意識形態,把國共兩黨的歷史置於近代以來國家追求獨立和建設的大背景下,就容易還原歷史的真實。
 
同樣的道理,過於強調黨化,人們便要對各種事物進行「削足適履」式的處理來符合政治的需要。例如抗日戰爭片子,這些年已經製造出多少毫無思想性和嚴肅性,充滿無聊的娛樂性甚至色情性的電視片?為什麼中國人拍不出好萊塢式的融合思想性、嚴肅性和娛樂性的大片來?愛國主義永遠是好萊塢大片的主題。為什麼中國的片子往往給人們相反的教育?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鄭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