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新台灣人」開放理念 推動蔡總統新施政的起步

蔡總統指出:「歷史會記得我們這個勇敢的世代,這個國家的繁榮、尊嚴、團結、自信和公義,都有我們努力的痕跡。」「新」台灣人正是構建這個藍圖最重要的力量。

(三)新觀念、新態度、新視野

 
「新」台灣人之有別於過去的台灣人,是在於他們所擁有的新觀念、新態度、新視野。他們跳出了悲情的舊框框,昇華了自憐的心理障礙,超越了心中的不平之氣,看清了發展的舞台不在過去算舊帳,而在未來創機會。
 
他們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理性的、前瞻的、有愛心的。他們不一定自身投入政治,但關心本土公眾事務;不一定有高所得,但富有理想色彩。
 
他們同樣憂慮官商勾結、土地炒作、社會紀律喪失、政治人物腐化、環保意識不足……。
 
對「新」台灣人而言,來到台灣的先後次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認同這片土地、熱愛這片土地。由熱愛本土,再放射出往前看、往外看的力量,正是「新」台灣人的國際觀: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對世界村的嚮往,克服了島嶼心態的狹隘;對「只有一個地球」的認同,激發了強烈的環保意識。他們的關懷層面再也不限於台灣,他們的發展空間再也不限於本土。
 
二十二年前我寫過:「 如何與大陸十三億人民相處,對『新』台灣人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絕大部分的新台灣人可以認同歷史中國、文化中國,甚至也投入了經濟中國的拓展,但無法認同當前共產中國下的政治體制。」;「在當前台灣沒有獨立的本錢、大陸沒有統一的條件下,最實際的辦法是透過文化、學術、新聞、貿易、投資等的交流,營造一個相互信任的環境,增進彼此瞭解,讓時間來做一個最好的裁判。」
 
二十二年後的今天,蔡總統在就職講詞中,出現「台灣」41次,「這個國家」13次,「中華民國」5次,「中國」0次。我要補充:「新」台灣人不能不飲水思源。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歷史聯結不能切割。「大中華」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想像。
 

(四)左右命運的新主人

 
奈思比(John Naisbitt)在《全球弔詭》一書中指出:「處於多變的時代,許多事物已到盡頭,許多事物才剛開始。」
 
老一代台灣人(如李登輝)的意識型態已到盡頭;創造台灣希望的「新」台灣人(如蔡英文)已登上執政舞台。
 
「新」台灣人深知:轟轟烈烈的一生,不再是透過牢獄,重演悲情的歷史劇;而是透過選舉,改寫台灣生命力的新劇本;他們已是左右台灣未來命運的新主人。
 
蔡總統指出:「歷史會記得我們這個勇敢的世代,這個國家的繁榮、尊嚴、團結、自信和公義,都有我們努力的痕跡。」「新」台灣人正是構建這個藍圖最重要的力量。
 
原刊於《遠見雜誌》,獲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亞新社)

高希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