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楊侯古廟在侯王誕期間搭棚演戲,有竹橋連接廟宇和戲棚。
棚屋、水道和鹹魚已成為大澳水鄉的標誌,許多旅行團一抵達大澳,團友紛紛湧去行街購物,還未深入棚屋區就已在領隊的催促下登車離開,所得的印象只有一袋袋食品。大澳其實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供奉了眾多神靈。要認識這個社區,必須走進當地人的宗教世界。
楊侯身份之謎
大澳有四間主要廟宇,分別是楊侯古廟、新村天后古廟、吉慶後街的關帝古廟和石仔埗街的洪聖古廟,都是清初建立的。作為漁業社區,最受大澳人尊崇的廟宇是哪間呢?有人會以為是天后廟,但其實是楊侯古廟。該廟位處偏離鬧市的寶珠潭,背靠寶珠山,是漁船出入必經之水口,兩旁有獅山與虎山環抱,形成「獅虎爭珠」之局。昔日居民在此建廟坐鎮,有說是避免獅虎爭珠而殃及池魚。
楊侯是什麼神?與侯王是否同一神祇?由於沒有官方文獻或古碑解說,史學家和民俗專家至今意見紛紜。香港有不少廟宇以楊侯或侯王為主神,他們大多採納20世紀初前清學者陳伯陶一家之言,認同楊侯或侯王乃宋帝昺的舅父楊亮節,是南宋末年忠臣,始封侯,晉封王,故稱侯王。
大嶼山除了大澳有楊侯古廟外,東涌和石壁鄉也有侯王廟(後者因建水塘,與洪聖古廟遷往大浪灣村,合併為洪侯古廟)。它們都瀕臨海邊,有水神廟宇特色。不問世事的大澳人在如此重要的水口和風水位置興建楊侯廟,我實在難以聯想與忠臣楊亮節有關。
端午遊涌
楊侯古廟每年有兩個日子最熱鬧,一是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遊涌,另一是農曆六月初六的侯王誕(與香港其他侯王廟的誕期不同)。參與遊涌的三個漁業行會先到大澳四間主要廟宇請神,依次是楊侯古廟、新村天后古廟、關帝古廟和洪聖古廟。從接神的次序可知這幾位神靈在大澳人心中的地位。
三艘神艇接齊神像後,由龍舟拖回本身漁業行會停泊,然後一起出發,巡遊大澳的水道。當龍舟和神艇經過橋樑時,橋上的工作人員將橋升起,讓其通行,以示尊崇。神艇的工作人員沿途化寶,祭祀水中孤魂,以達到消災去疫、保境太平的目的。
大澳龍舟遊涌在2011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令這風俗受到廣泛注意,到來觀看的遊人逐年遞增。反觀大澳侯王誕,則只有本地人關注。節誕期間在楊侯古廟對面搭建戲棚,由於兩者間相隔一條河涌,因此要加建一條臨時竹橋方便人們通行,造就了一道獨特風景。
管理一方土地之神
相對於廟宇的神靈,土地神的地位較低,但其神壇在大澳卻無處不在,與居民關係密切。這些神壇大多是露天的,只擺放石頭,沒有塑像,有些會加上弧形鐵皮遮蓋,亦有幾處地方建廟拜祭。大澳每年有三個土地誕,分別在農曆正月十四日(創龍社)、正月二十日(福德宮)和二月初一(半路棚土地廟)。其中正月二十日的土地誕會搭棚演戲,是侯王誕之外另一個有神功戲的節日,可見此神也受居民重視。
大澳吉慶後街路旁有一個神壇,除了放置石塊外,還有一尊狗形石像,有學者認為可能是昔日土著畲族留下來的遺物,現已被古諮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畲是一少數民族,屬瑤(猺或傜)族的分支,南宋遷至廣東、福建、浙江、江西等山區生活,習慣刀耕火種。他們信奉盤瓠,此乃華南民族傳說中的神犬,因此雕刻狗像拜祭。
華光與朱大仙
大澳除了四大廟宇和土地廟外,在橫坑村和坑尾村還有華光古廟與龍巖寺。傳說華光為火神,昔日梨園戲班乘紅船落鄉演出,由於戲棚容易起火,所以將華光視為保護神,每有粵劇演出必在後台設壇拜祭。香港有不少梨園弟子,但華光廟只有大澳這一間,由於位置偏遠,香火凋零。
龍巖寺採用佛寺布局,寺中有大雄寶殿,中央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兩旁為觀音和朱大仙,大殿旁邊還有一座朱大仙寶塔。朱大仙是何許人?中國民俗書籍沒有提及。有說是紀念明朝的朱氏皇族;有說他名朱立,本為道士,後來成仙;水上人則視此神為佛祖的化身。龍巖寺每年農曆三月以朱大仙為名舉行三晝夜的小醮,每隔十年舉行七晝夜的大醮,超度水陸亡魂。今年的大醮剛在不久前結束,由於沒有宣傳,被外界忽略。
(圖片:作者提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