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設計師劉小康怎看「港獨」?

劉小康創作早年,有一個不斷圍繞的核心問題,也是近年香港最熱門的社會議題——身份認同。
撰文:羅悅軒
 
今年58歲的劉小康,自言金庸小說裏的名山大川、大江南北使他對中國各地文化產生興趣。香港本土的文化元素也是文化中華的一環,從他放棄申請居英權的一刻起,他更深刻感受到自己就是香港人,但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中華心,香港情」油然而生。
 
對於近期香港興起的「本土」趨勢乃至港獨思潮,劉小康認為,港獨沒有前途,而香港人其實可以影響中國内地,他強調,港人要精明,堅持「兩制」,但「一國」也要「用到盡」。他說香港不少年輕人的眼光太窄,不知道自己在神州大地可以有很多的機會,有廣闊的天地可以馳騁。
 
劉小康設計的屈臣氏蒸餾水瓶。
劉小康設計的屈臣氏蒸餾水瓶。
 
對於香港近年一些年輕人的「戀殖」現象,他說自己的生命經驗中,港英時期,對不少公共場合的設計作品,都有嚴厲的檢查。1994年,他構思的一個《哩度哩度過渡過渡》(粵語諧音:這裏這裏那裏那裏)的海報,就遭港英的自我審查阻擾,不准用毛澤東的肖像。
 
他說如果香港繼續由英國殖民統治,就一定沒有今天那麼多的機會。他指出殖民時期,設計項目都是由英國人壟斷,香港人只能當助手,不像回歸後香港人可以自己當主人,並且可以向内地發展。
 
同時,他指出,香港人可以影響内地。他透露一位香港本土成長、曾留學法國的設計家、藝術家趙廣超,就是北京故宮的重要顧問。
 
劉小康出生於1958年的香港,中學時期就讀英華書院,畢業後入讀香港理工設計學院。從未到外地留學的他,在香港土生土長。劉小康成長在香港跌宕起伏的時代,在80年代《中英聯合聲明》談判期間,香港股市經歷過數次大跌,全球目光都聚焦在香港這塊彈丸之地,關注著香港未來。那一代人在80年代看著香港在經濟上全面起飛,慢慢成長為亞洲金融之都,並與韓國、台灣及新加坡合稱為亞洲四小龍。在前途上,英國和中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面對92回歸,社會上曾經有不少焦慮,而這也成為設計時的思考元素。
 

探討國族家庭身份問題

 
劉小康創作早年,有一個不斷圍繞的核心問題,也是近年香港最熱門的社會議題——身份認同。在社會嚴重撕裂的今天,港獨勢力認為香港人不是中國人,兩者完全對立。其實早在80年代,97d回歸前,香港人已經在研究身份認同問題,但那時候的研究討論是建基於對香港前途或未來的擔憂和恐懼,對自己是英國人,還是香港人,抑或是中國人的疑惑,過程中沒有出現今天「驅蝗」、「光復」、「支那人」、「港獨」這些飽含嚴重排他性的行為或論調。
 
蔡錫昌與杜國威合作製作的《我係香港人》。
蔡錫昌與杜國威合作製作的《我係香港人》。
 
劉小康指出:「香港人開始探討國族家庭身份問題的開端應該是《中英聯合聲明》發表後,1985年中英劇團蔡錫昌與杜國威合作製作的一齣劇《我係香港人》(我是香港人),述說香港開埠一百四十多年以來的歷史。其實劇名是一句問句,我是香港人嗎?還是英國人?」經歷多年的英國殖民統治,回歸前夕香港一片歌舞昇平,回歸後到底是否能像鄧小平所言「馬照跑、舞照跳」,這是香港人最關心的頭等大事。因此在《我係香港人》的海報上,劉小康把一個香港人放在一張半中式、半英式的古董椅上放眼向前看,寓意香港人在中國與英國夾縫中生存的身份,自己的未來就由你自己的身份認同所決定,即你坐的椅子。
 

為港澳中銀設計紀念鈔

 
同年,劉小康為中國銀行發鈔紀念套裝擔任設計工作,他說:「當時我們需要設計兩套紀念鈔,一套是香港,一套是澳門。從成品中可見,香港的發鈔紀念套裝比澳門的要隆重。在當時這屬於北京總行對兩地的不同看法。在設計的過程中,澳門的預算只有香港的十分之一,北京要求我們澳門的套裝不能做得這麼隆重,可見兩地在北京心目中的地位。」
 
劉小康為中國銀行設計的紀念鈔。
劉小康為中國銀行設計的紀念鈔。
 

回歸:內地市場向香港不斷開放

 
97回歸時,劉小康應香港文化博物館之邀,以香港回歸為題設計海報參加「一九九七亞太海報展」。在回歸年的壓迫感下,他以漢字「回」的概念創作了「應回去,港回歸」和「終回來,港回歸」兩幅同系列的海報,利用「應」(英)、「終」(中)的同音字,並在海報上利用回字形成隧道的視覺效果,兩國領袖在回歸的隧道裏擦身而過,互相包容的和平交接歷史時刻。「在這裏我想表達的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回歸),香港在英國統治下表面上是很舒服,但其實華人在背後有很多被剝削的情況。」
 
劉小康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向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解釋他每件作品的緣由。
劉小康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向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解釋他每件作品的緣由。
 
舉個例子,當時很多招標項目政府都會選擇回倫敦進行招標,由英國公司到香港來進行設計工作,香港本地設計公司很難有機會取得項目負責權。但由於英國公司在經過精密研究後,發現很多本土文化和中文字他們不熟悉,因此會與本地公司合作設計,再把設計成果帶回英國投標,98年通車的香港機場快線藍綠色車身和圖標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回歸後,内地珍惜香港作為中國一部分,因此給了不少機會予香港設計界,尤其是在國際盛事上給予香港一個共同參與的機會。在2001年北京申辦奧運的時候,幾個香港有名的設計師都被邀請到内地參加一個評選比賽,劉小康也是其中之一,最終他的作品贏得大獎,更獲選芬蘭第十三屆國際海報雙年展的最佳體育海報獎。海報被大量複印成官方宣傳品,上頭有一條龍和一個運動員,龍是他1979年第一次去内地,在北京故宮九龍壁上看到的一條龍,人是他為「新北京,新奧運」主題所設計的具有科技感的運動員。「這是香港人被邀請去參加國內盛事的象徵。」
 
劉小康設計的奧運海報。
劉小康設計的奧運海報。
 
2001年為北京申辦奧運和一零年為上海世界博覽會所策劃的海報展覽都透露出一個重要訊息,那就是中國内地市場正逐步向香港開放,當中為香港設計界帶來的考驗和挑戰都是非常巨大的,促使香港設計師不斷進步。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