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觀的由來
香港社會正處於轉化的緊急關頭,從現代主義走向後現代主義,新冒起一代的成長環境,並非星空奇遇記中標榜的啟蒙價值觀,而是此電視劇集第二代首季中標榜的後現代觀。
後現代主義針對現代主義的重點,在於抗拒啟蒙時代對真理的概念。對後現代主義者而言,世界已嚴重分裂,各不相干,各擁不同理念,要達至只得一種真理,自然難免打壓異見。多元論否定人類心靈發現不存在的絕對或超越現世的真理的可能,認為透過理性言論探求真相,已不再管用。一切知識只是各人各自的觀點與角度、偽裝的隱喻與及杜撰。
後現代觀是1960與1990年之間興起的一種文化現象,但究竟從何而來?又緣何在本地社會如此迅速崛起?
後現代主義的知性根源,可追溯至19世紀以神秘主義、靈性、美學、非理性、潛意識為重點的德國浪漫主義。但對啟蒙思潮最大的打擊來自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雖然他有多種不同言論取態,但他否定現代觀以及理性的立場卻始終如一,堪稱「後現代主義哲學的守護神」。
20世紀下半葉資訊年代降臨,世界邁向「資訊社會」的過渡期,後現代主義在社經層面崛起迅速傳播。
製造業或服務業從業員,漸由資訊創造者和處理者所取代。至於商界,後現代社會來臨,則導致現代中央操控逐漸改為網絡聯繫的新模式;層級分明的架構,則由下放權力而又鼓勵參與的決策方式所取代。
資訊社會以有系統的環球通訊網絡為運作基礎,這種綜合系統效率之高,實在令人驚嘆。資訊不但全球隨處可得,且幾乎隨時即時可得。當今之世,人人都似是同居於地球村,天涯猶毗鄰。
後現代領域的散漫
地球村時代帶來似是自相矛盾的效應,大眾文化與全球化經濟一方面加強國際與人際間的聯繫,另一方面卻又引起分裂。後現代觀一方面促進全球化意識,另一方面卻蠶食民族意識。
隨着以捍衛本土為重的「重新部落化」(retribalization)趨勢日盛,民族主義已日漸式微。影響所及,即使穩定如加拿大,亦屢受法語重鎮魁北克省的分離主張,以及西部各省的離心主義威脅。
繼現代化工業社會之後出現的後工業化資訊社會,為後現代主義提供有利發展的基礎。地球村的生活,則加深居民對地球多元文化的認識。
上述種種特質,在顯示後現代主義精神缺乏重點,後現代社會中各種鬆散元素,並無任何清晰焦點可加以凝聚,大眾並無任何共同準則可據以衡量或評斷各種觀念、意見或生活方式的選擇。以往對權力效忠,或對公認及敬重的法定權力行使者的服膺之心,亦漸冷卻。
中心渙散,社會逐漸變成四分五裂的社會單元,除了地理位置上接近之外,便無共融之處。這樣一如南斯拉夫分裂後的情況,隨時局勢堪虞。
即使在最樂觀的情況下,亦需要大眾採取多元心態,不但要包容不同做法及觀點,更需對多元性加以肯定及表揚,這是令人不安和頗費力費神的。而要達致表揚多元化,則需先採取折衷主義(eclecticism)。
啟蒙信念認為永無止境的進步,一直為探求理想現代人類社會提供動力。後現代主義者對烏托邦不再懷有任何夢想,而只能代之以具毫不相稱多元性的後現代「異托邦」(heterotopia),亦即以「多重宇宙」(multiverse)取代現代主義所探求的宇宙,對啟蒙時期推崇的自由民主政府而言,這正構成痛苦的根源。
新一季星空奇遇記將於2017年推出,不知西方社會日益分化的趨勢會否反映在劇情之中?踏入21世紀的首十年,西方社會或已進入「後『後現代』」期,顯示後現代主義影響看似有所減退,新一季的劇集中又會否亦反映此一現象?
原本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Wikipedia Commons;Pixabay;設計圖片)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