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節錄張五常先生於2016年4月8日在廈門大學的講話。
各位同學:
不久前讀到,下圍棋,人腦鬥不過電腦。不奇怪,因為下棋可以算進複雜的方程式。我不鼓勵青年沉迷下棋。玩玩可以,沉迷不好。有兩個原因。其一是下棋過於用心對腦子的培養可以有害。其二是下棋要真的下得好需要一種很特別的天賦。有這種天賦的不一定是聰明人,要是沒有不管你多聰明不可能成為國手。
科學成就主要靠想像力
科學呢?有些技術需要訓練。然而,回顧人類的科學發展歷史,技術不是那麼重要。偉大如生物學家達爾文,他在實驗室的操作不到家!以我熟知的經濟學為例,這門學問近40年來走下坡,一個重要原因是偏於數學技術那方面發展,入了歧途。科學主要是論思想,即是講內容。這樣衡量,科學的成就主要是靠想像力了。自然科學與我熟知的經濟學,足以傳世的思想,不管是對還是錯,一律靠想像力。科學思想要傳世說難甚難,說易也易,但想像力欠奉傳世機會是零。
想像力這回事,天生因素雖然重要,後天的學習也明顯地有很大的決定性。以中國為例,我們的詩人想像力很了不起,但科學的成就卻遜西方。我認為後者的不幸是後天的教育教壞了。這是為什麼我對中國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大學的制度——屢發牢騷。
藝術以表達感情為主
轉談藝術。藝術當然要講技術,不容易,要多下功夫。論技術,我認為藝術比科學重要。一位技術超凡的畫家,想像力不足道,其作品可以賣得起錢。有大成的藝術家呢?單憑技術不足夠,加上想像力超凡也不足夠——不可或缺的是感情的表達。後者是藝術的主要困難所在。科學是不需要表達感情的。
每個人都有感情。應該是天生使然吧。道金斯會說是源於自私的基因。所有動物皆如是。沒有感情,我們難以想像人類可以生存。從成功的藝術作品那方面衡量,困難可不是感情的表達——這表達任何人都容易——而是作者要把自己的感情適可而止地傳到觀者或聽者那邊去。這是非常困難的:要觸及觀者或聽者內心深處的和弦,藝術作品或大或小要有點震撼,要誇張得自然,也要有一種令人感到舒適的美。稍有俗氣,一件藝術作品就完蛋了!
想當年,黃苗子給我上書法的第一課。他叫我拿起毛筆寫幾個字給他看。我胡亂地在宣紙上寫了幾個字,他立刻說:「你可以學。」我問他為什麼。他說:「你的字沒有俗氣,過了最難的一關。」那是25年前。今天回頭看自己的舊作,總是覺得有點俗不可耐。可見感情有真假之分,米芾說的「振迅天真,出於意外」談何容易!
繪畫藝術中國走下坡
論藝術文化,中國的歷史傳統了不起。當然,西方也有獨到之處。從畫作那方面看,從藝術的哲理衡量,西方要到17世紀中葉才能與中國打個平手。他們的文藝復興只不過是500年前。17世紀中葉他們出了一個倫勃朗,擺脫了舊宗教的約束,推出放開空間的畫法,可與我們北宋時期的范寬比一手。約一百年後,比起西方,畫作藝術中國開始敗退。到了19世紀中葉,法國的印象派光芒不可方物,我們是給比下去了。然而,法國印象派有幾種闡釋。我認為最可取的闡釋是:感受上的真實比實物本身還要真。以這闡釋衡量,所有中國的傳統畫作都是印象派。
18世紀中葉起中國的繪畫藝術開始走下坡是明顯的。為什麼呢?我們知道,在君王時代,皇帝的取捨會重要地影響藝術的發展,中外皆然。在視覺藝術上,18世紀中國的敗退主要是源於乾隆皇帝這個人。乾隆重視藝術,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藝術收藏家。可惜此君的品味俗不可耐!這可見於他寫下的幾萬首詩。我們不要罵乾隆。同樣能幹的法王路易十四,同樣重視藝術,也同樣俗不可耐。洛可可藝術是路易十四的影響。沒有感情的華麗作品,是金錢加俗氣的結果。乾隆時期的官窰瓷器,不是很有點洛可可嗎?
民間藝術有可觀
今天回頭看,18世紀中國的視覺藝術發展不是一律敗退。民間的藝術發展有可觀。這裏我要特別提出的是壽山的石雕藝術。這門藝術的鼻祖楊玉璇是康熙時期的人,我找到的證據是他專為宮廷操作。到了乾隆時期的周尚均,宮廷之外他的民間作品多,賣得起價。再跟着的就是東門與西門派別的發展,了不起,而其中西門的林清卿的石雕藝術之高,令人歎為觀止。可惜林氏的重要作品被一小部分人珍藏起來,今天的市場不多見。我曾經認為雕塑藝術中國遜於西方,但見到清卿的兩件精彩作品後就改變了想法。另一方面,天賦甚高的揚州八怪也是乾隆時期的人,得不到宮廷的賞識,只能在民間賣小品。
中國的藝術哲理
說在傳統上,中國的視覺藝術非常了不起,我沒有誇張。同學們要找機會細看約1,000年前北宋范寬畫的《溪山行旅》那幅巨畫(今在台北故宮,市場有很好的日本複製)。我為這幅畫思考了很久,認為該畫達到的境界到今天也不能超越。該畫不可能是碰巧之作,而是反映着一個偉大的藝術文化傳統。
在視覺藝術的哲理上,中國古時達到的深度令人嚮往。各家各法多得很。這裏我禁不住要例舉唐代孫過庭寫於公元687年的《書譜》。論上佳的書法,孫前輩教我們如是看:「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
書法沒有畫面,文字內容不重要,只憑點點畫畫來觸動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談何容易?孫前輩是說:如此這般可以做到!《書譜》3,000多字,書法好,文好,字字珠璣,令人拜服。有人說那是論書法的一個序言,我認為是全文。現存台北故宮的《書譜》真跡缺少了好幾百字,可幸也缺字的太清樓《書譜》拓本剛好有那幾百字,合併起來我們今天可以讀到《書譜》的全文。我建議同學們背誦這篇文章,學不到書法也學得什麼是文氣什麼是文采。
西方的藝術哲理雷同
書法這種抽象藝術中國獨有。中國歷代對藝術哲理的評論有不少佳作,但也有好些過於抽象,我讀不懂。我是個看不到皇帝新衣的人。西方視覺藝術哲理的言論,佳構不少。我欣賞梵高、莫奈、塞尚、畢加索、羅丹等人對藝術的看法——尤其是塞尚。這些言論不難找到,同學們要拜讀。跟中國一樣,他們說的來來去去也是怎樣把作者的感情觸及觀者的內心深處。
美國詩人愛倫坡曾經寫下如下的話:「在最魯莽的人的內心深處也有和弦;但若沒有感情,這和弦是不能觸動的。即使那些完全陷於迷惘之境的人,覺得生與死同樣可笑,但對某些事物他們還是不能嘲笑的。」
愛倫坡早逝。在他的墓碑上有人刻上這句話:「沒有奇異的層面,不會有精緻的美!」這不就是我們的孫過庭說過的嗎?可見藝術的真諦,其哲理沒有中、外之分。人類就是人類,道金斯會說是動物的基因使然。
(封面圖片:亞新社)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