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主制度的弱點
每一個制度都必有其優劣。正如英國二次大戰名相邱吉爾所言:「民主並不是一個好制度。」雖然他認為世上暫時尚沒有比它更好的選擇,但它的弱點也是很明顯的。上述只是一個對民主制度非常粗略的概括。單從這個框架中,可清楚看到香港目前民主政制的畸形發展,與佔中運動的緣起。但凡民主社會,必然存在着內部矛盾,而制度的成效,當繫於如何求同存異,最後如何達致大家都接受的結果的機制。否則,會陷入永不停息的鬥爭,絕非社會之福。
資本主義與私慾的膨脹
現代民主制度與資本主義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以私利為核心價值的政治制度,往往鼓勵資本家自由致富,助長功利主義。當人們缺乏最高品德的基礎和整體的社會意識時,會把自由視為一切最大福利的源泉和自私的藉口而罔顧大局。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勢態下,人們不斷致力建立自己的優勢,追名逐利,貧富懸殊成為必然的現象。功利主義固然是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但結果是只有少數人能享受真正的自由,大部分人還是得不到經濟與社會的平等。因此才孕育出社會主義、福利主義的潮流。有平等而無博愛,則平等失其意義,有博愛而無平等,則博愛成為憐憫。 香港是一個十分功利的社會,對許多人來說,生命的目的只在賺錢,那是他們唯一的「成功」指標!
長於處常,短於應變
民主制度的另一個弱點是「長於處常,短於應變」。這種制度,有着均衡的持續力,但不能適應突如其來的異常變化或打擊。一旦出現特別事故,執政人員不能隨便作決定,要得到民意機構的合作及輿論的支持,方能做出決策與行動。因為他們的權力建築在全民的基礎上,是以往往費時失事。因此,執政者與政客常千方百計去討好群眾,爭取選票與支持,引致短視的福利主義抬頭,甚至成為社會的重擔。
法治根基
在民主制度裏,昔日王權的威嚴消失了,但許多國家仍未能代之以法律的尊嚴,因此而陷入無法控制的亂局。香港是比較幸運的,因為港英時代遺留了一個很好的法治傳統。但法律只是一個判別是非的系統,而不是一個政治和決策的機構。因此,在一些影響深遠的社會問題上,往往出現錯判的矛盾,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例如,年前的雙非、居留權、綜援等問題,牽涉的是長遠的社會政策,而不是法律上簡單的對與錯。一旦法治與法紀被衝擊,這個社會的根基就會被動搖。
人才凋零
一切制度總離不開人,而人常被感性所左右。在政壇上的角逐講求宣傳與包裝,不重內涵,人性的劣根性往往表露無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出現了人際間種種不正常的關係和現象,例如:有德者無才,有才者無名,德才兼備者渺,有德才者不任職,無才無德者競逐政位,政壇上充斥着的廢物多於賢能。香港也不例外,議員的素質每況愈下,令人不忍卒睹。
五、佔中與反思香港未來
香港的情況特殊,雖然有主觀的願望,但從先天的格局來看,根本就無法成為一個真正完整的民主制度。因為香港,歸根結柢並非僅屬於香港的人民,而是整體中國的一部分,在香港的政府及議會之上,有着更高的權力機構(中央)。因此一切的訴求,多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政府的決策究竟是以香港人民為依歸?還是以需要考慮13億同胞福祉的中央為重?在一些小問題上,雙方尚可遷就,但在大是大非的原則上,實在無法妥協。
佔中突顯中港矛盾
這次佔中運動的核心矛盾,就是在於如何確保未來的特首是「愛國愛港」!對於任何一個國家,從國家安全和整體的考慮上,是決不能容許自己的官員不聽指令,甚至顛覆國家的,那是最簡單不過的管理原則。因此,人事的任命權,至關重要。任何有點經驗的管理者,都明白這個最顯淺的道理。這次泛民與學聯等組織佔中運動,目的是爭取真普選,其定位就是想貫徹最基本的民主制度的精神,要求政府把權力交給人。但這正是矛盾的所在,若香港是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他們完全忽略(無知或漠視)了香港的先天性格局與微妙的形勢,不願接受現實,不願妥協,原以愛與和平為前提,伸張正義的行動,在爭取的過程中,犯了策略上的錯誤,只顧爭取不現實的訴求,卻違反了法紀,及上述相互尊重、客觀理性、容忍、討論、博愛、平等與保障人權等基本條件,罔顧他人的權利和生計 ,結果是撕裂了早已矛盾重重的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社會矛盾與決策機制
在資本主義、崇尚自由經濟的社會裏,經過長時期的資源競逐,若缺乏財富均分的政策,大部分的財富往往會累積在一小撮人的手裏,控制着整個社會的命脈。香港的貧富懸殊的指數名列世界前茅,累積的社會問題日趨嚴重。年輕人憑藉純真的赤子之心,目睹社會的不義,挺身而出,試圖清除淤泥、 改革社會、追尋理想、創造美好的明天,這些正義勇毅與果敢的行動,實令人欽佩。這種關懷與改革精神,對於一個健康、有良知的社會的進步來說,是必須的。可惜因為缺乏經驗與周詳的計劃,而流於急躁與盲動。一旦面對突發事件的挑戰時,更惘然不知所措。據說學聯的架構沿用直接民主制,內部討論時經常意見紛紜,決策時則必須全體贊成,方可行動。若真如是,則動作遲緩、猶豫不決、進退失據,是必然的現象。再加上學民與三子等其他團體,其複雜性與不一致性可想而知。在缺乏統一行事與主導思維的狀況下,任何談判都是徒然,因為沒有人能作出任何有意義的承諾。這是導致佔中運動必然失敗的因素。
1967年暴動的歷史教訓
1967年的暴動嚴重撕裂了香港和諧的社會,反映出當時許多未曾察覺的社會問題。於是,痛定思痛,港英政府決心徹底反思和檢討。1971年履新的港督麥理浩爵士勵精圖治,大刀闊斧地把社會重整,實施了許多德政,包括:緩和勞資關係、改善勞工狀況、加強官民溝通、改善房屋與社會福利,公營醫療及勞工待遇、推動經濟多元化、大力發展交通,工貿,旅遊、開拓新市鎮、施行九年免費教育、肅貪倡廉等,奠定了今天香港繁榮的根基。
香港未來的反思
這次的民主運動,是數十年來對香港社會的另一次大衝擊。青年人本着崇高的理想、勇毅的精神,揭露了多年來累積的社會矛盾與危機,喚醒人們的冷漠與因循、官僚與僵化,促使港人深自檢討,嚴肅反思,這是一個難得的改革契機。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當此存亡之際,祈港人能拋開成見, 團結互助,攜手共創未來。否則,很有可能會令整個香港倒退、沉淪!這將是極為可惜的事。際此世紀轉捩,且讓我們嚴肅地思索:
什麼是普世價值?民主是普世價值嗎?香港人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香港需要怎樣的民主?怎樣的管治模式最適合香港?如何協調中港矛盾?香港人在中國及國際間如何定位?
香港人究竟是甚麼身份?香港人是中國人嗎?如何促進港人對中國的認識與認同?
中西文化的異同何在?香港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還是角力之所?中西文化在香港應如何協調?取長補短?
港人的優劣何在?如何建立港人的未來競爭力?如何培育優秀的青年一代?為誰而立?如何協調社會矛盾與代溝?
香港的內部問題出在那裏?政府架構、公務員、政制、商界、教育、醫療、福利、房屋、交通⋯⋯
還有數不清的問題,環環相扣。病入膏肓的香港,確是需要深切檢討的時候了!願港人能誠心反思。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歸去來辭》——陶淵明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