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在中國內部對話的與其說是傳統文化和西方文明之間,倒不如說是在不同西方思想之間進行。正如在第二個階段,佛教成為主導話語,近代以來,西方文明一直主導中國。所不同的是,佛教時代仍然存在佛教和本土文明的對話,但近代以來的中國,主要是中國人所接受的不同西方思想之間的對話。在很多方面,使用「對話」這個詞也並不確切,因為中國所面對的只是簡單的選擇,在西方所提供的各種思想或者主義中間進行選擇,或者說不同的西方思想在競爭中國人的選擇。這種情況直到中國開始進行改革開放之後,才發生些許改變。
中國本土文明和外來文明之間的互動必然經過一個複雜的過程。在外來文明來到中國的早期,人們對此的態度更多的是反應性的。每一次外來文明來到中國,總是中國王朝處於低潮甚至社會政治秩序處於混亂時期。佛教來到中國是這樣,近代西方文明來到中國時也是這樣。正因為這樣,中國幾乎沒有任何力量來抵制外國文明的到來。在外來文明到達中國之後,起初人們總是抱着懷疑、不信任的態度,經常發生衝突,甚至極具暴力的衝突。但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中國文明就逐漸變得自信起來,自信到一定程度,就主動去吸收消化。
在這後一個階段,中國文明改革被動的局面,再次變為主體。這典型表現在佛教和中國本土文明的融合過程。佛教傳進中國,早期也發生了諸多衝突,滅佛的事情也有發生,但最終通過互相調適,合為一體。到了宋朝,新儒學崛起,再次確立了中國文明的主體地位,並且有機地把佛教融合到中國文明中來,形成了儒、道、釋三教合一的局面。
在近代西方文明進入中國之後,中國文明到底是如何反應的,是被動的反應,還是主動的反應,這是學術界一直在爭論的問題。不過,以中國直到今天所流行的話語來看,中國的反應不僅是被動的,而且並沒有看到西方文明和本土文明之間的對話,也就是說,本土文明仍然被排擠在西方文明之外。
從文明角度看中國尚未崛起
這種情況正是今天很多人所深刻擔心的。西方文明的進入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斷裂了中國傳統的文明。如果不能再次連接上,中國文明就很難真正復興。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之後,儘管執政黨及其政府或者中國社會不再像「五四運動」之後那樣,激進地對待中國本土文明,並且各種傳統的思想也開始復活,但且不說傳統文明能否通過類似當代被稱之為「國學」的方法真正得到復活,在中國的文明對話,基本上仍然是在各種進口的西方思想之間展開的,中國本土文明還是處於「另類」狀態,被視為和西方文明格格不入。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