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中共的官僚化問題

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其官僚化不會對整個中國社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可一旦執政黨發生官僚化和脫離社會的現象,影響的不僅是執政黨本身的執政合法性和能力,更會對整個中國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最近中國社會正討論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共青團)的「四化」趨向問題,即「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和「娛樂化」,這些「化」的核心就是共青團作為一個組織的官僚化及其脫離社會的傾向,前者是原因,後者是結果。在很多方面,執政黨何嘗不是這樣呢?情況甚至比共青團更為嚴重。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其官僚化不會對整個中國社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可一旦執政黨發生官僚化和脫離社會的現象,影響的不僅是執政黨本身的執政合法性和能力,更會對整個中國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包括執政黨在內的政治組織的官僚化,並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任何政黨(或者政治組織)都是如此。德國社會學家密歇爾(Robert Michels)在其著作《政黨》中提出了「寡頭政治鐵律」。他以德國社會民主黨為例,論證了任何政黨,哪怕是宣稱最民主的政黨,最終都會走向官僚化。他的名言就是「組織即是寡頭」。
 
密歇爾的書出版於上一世紀初,但到現在仍然是經典著作。這表明政黨官僚化的現象繼續存在。不過,西方的政黨愈來愈成為選舉型政黨,即只是在選舉的時候,政黨機器才發生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並不感覺到政黨的存在與自己的關聯。選舉就是讓老百姓定期公決,決定是否再繼續接受一個政黨的執政。
 
中共是非西方類型政黨,是一個致力於長期執政的政黨。就政治體係來說,這是一種一黨主導下的體制,沒有反對黨的存在;有其他政黨和政治組織的存在,但它們都是在執政黨設定的體制內參與政治,因此稱為「參政黨」。再者,和西方的選舉黨不同,中共是中國政治的主體,其存在是人們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正如一些西方學者早就指出的,正是中共的組織和意識形態,把整個中國社會架構粘合起來。但也同樣是因為這些特質,使得中共存在着巨大的內部能量趨向於「官僚化」,並最終與社會脫節。
 
從經驗上看,也正是如此,反對黨的「官僚化」和與社會脫節,一直既是中共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也是中共努力要避免的事情。在這方面,中共既有沉重的教訓,也有豐富的經驗。
 
毛澤東時代,中國進行了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富於戲劇性的政治實驗。毛澤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並且有足夠的權力想把他的理想轉化成為現實。作為一個革命者,他是最反對和痛恨官僚主義的。不過,他很快從反對官僚主義轉向了反對官僚制。他用「繼續革命」的口號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有諸多原因,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反對官僚制。走到極端的時候,它甚至廢除了政府,用「革命委員會」替代之。結果,使得國家幾乎陷於無政府狀態,需要依靠軍隊來維持秩序。
 

反官僚制運動犯了嚴重錯誤

 
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反官僚制運動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那就是政治與行政不分。任何社會需要一個官僚體制,官僚體制的基本功能就是執行,因此也稱行政體制,具有工具性。官僚體製本身會產生官僚主義,這是全世界官僚體系的通病,各國政府一直努力通過各種方法,遏止或者減少官僚體制所產生的官僚主義,例如通過控制官僚體制的規模、把一些官僚功能社會化或者私有化、整合官僚部門提供「一站式」的綜合服務等;或者通過用行政立法、行政責任制度等方法。
 
實際上,毛澤東所擔憂的是執政黨的官僚化。在當時所有實行共產主義體系的國家,因為是一黨執政,往往造成黨政不分,執政黨行使政府的功能。當時的東歐學者吉拉斯就著有《新階級》這本書,把共產黨形容為新的權貴階層。毛澤東發動「文革」就是為了不讓中共重複東歐共產黨嚴重「官僚化」這條道路。但他的政治實驗並沒有成功。
 
改革開放以來,中共開始了圍繞着黨政關係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圖糾正「文革」時期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現象。上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了「黨政分開」的改革目標。在實踐層面,沒有任何可能性實現「黨政分開」,但的確實現了一定程度的黨政分工,黨管政治、組織和意識形態,政府管理經濟社會事務。但這種分工很快就出現了問題,即政府官僚獨大,政府脫離黨的領導。再加上黨內沒有發展出有效的民主機制來協調黨政關係,因此導致了嚴重的黨政衝突,並對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產生很大的影響。
 
天安門事件後,中共趨向於加強黨的領導,通過黨的機器來統合政府、社會等各種力量,強化了黨對全國的主導。不過,這麼多年下來,也導致了很多嚴重的後果,例如黨政日益整合,政黨被國家機器所吸納,被一些學者稱為「國黨」,而黨本身則不斷官僚化。政黨國家化、行政化、官僚化必然導致執政黨先進性的流失,並和社會脫離開來,成為一個為了執政而執政的統治集團。
 
這些弊端,中共的領導層也是有深刻意識的。很多年裏,中共一方面要促成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型,另一方面要防止如何避免執政黨演變成行政黨。在轉型方面,中共做了幾方面的事情。第一,通過將現代產業工人、技術人員、經濟管理階層吸納到黨內,把以農民、工人、官員、解放軍為主體的傳統政黨,轉型成為具有現代性的政黨。第二,容許和鼓勵民營企業家和其它新興社會階層人士入黨,以擴大黨的執政基礎。第三,修改黨章、憲法和法律來促成這些領域的制度化。第四,為了應付由此而產生的黨內利益的多元性,開始探索黨內民主協商機制和領導人選拔機制。
 

黨內變化跟不上社會經濟變化

 
不過,黨內的變化跟不上社會經濟的變化。因為黨內民主仍然處於探索階段,制度化程度很低,因此導致了黨內「團團伙夥」(或者政治學意義上的「寡頭政治」)的崛起,對黨的生存和團結構成威脅。也同樣嚴重的是,執政黨的行政色彩愈來愈嚴重,失去了從前的「先鋒隊」性質,儼然成為一個專注執政和遠離社會的官僚階層。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鄭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