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美國超級英雄電影(superhero movies)忠實擁躉,提不起興趣看全球收幾億美元的《蝙蝠俠對超人》。一來給如潮劣評嚇怕,二來類似電影看過不少,對電腦特技效果有點厭。看得過癮的反是 Netflix 製作的超級英雄電視劇:一部 Daredevil 和一部 Jessica Jones 同樣出色,以劇情鋪排人物刻劃為主,打到七彩動作其次。電視劇容許角色故事慢慢發展,倒能深入探討由超級英雄引申的道德倫理問題。據維基百科資料,真人演出的美國超級英雄電影今年有七套,明年也有七套,過去五年共有29套,觀眾未必記得清楚邊套打邊套。此外,由傳統電視大台如 NBC、CBS 到串流的 Netflix 近年也大力投資拍攝超級英雄電視劇,甚麼前傳外傳一應俱全。愈拍愈多,愈拍愈大,何解?
最明顯解釋是科技進步。動作捕捉(motion capture)技術發展,IMAX 錄影廣泛應用,日漸逼真的電腦特效加電影院內4DX、D-Box 及全景聲等新玩意,觀眾捨得花百幾二百港元買票進場,「感受科技」成看電影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理由)。
今天蝙蝠俠跟廿年前的蝙蝠俠視覺相差很遠;今天一套浪漫愛情小品跟廿年前的比較,技術上沒有明顯分別。電影拍得愈來愈 high tech,令超級英雄片難受盜版非法下載問題影響:在網上 BT 超級英雄電影,小螢幕加小喇叭,興致幾乎全失。欄友梁天卓曾以數據證實以特技為賣點的動作片較其他片種在盜版猖獗國家賺得較多。全球化銷售加互聯網宣傳,超級英雄片這也特別吃香。電影易入口門檻極低,不用對美國動漫文化有太深了解,也不用衝破甚麼政治社會習俗隔膜(如喜劇中的美式笑話,經翻譯未必好笑;如以歷史時事為背景的電影,往往要先「溫書」才看得明白)。不懂英文的觀眾就算沒有字幕翻譯,劇情夠簡單人物形象夠鮮明,不用擔心看不懂,單單觀賞飛天下地拳來腳往也夠娛樂性。另一全球性解釋是恐怖主義加經濟危機,人人自危,大眾對拯救世界解決疑難的超級英雄需求上升,到戲院追求官能刺激,也在尋找精神上的安慰和依靠。
原文刊於《am730》,本社獲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蝙幅俠對超人》電影海報。)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