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Apr 26 2025 19:30:5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習近平訪東盟三國 展貿易外交抗衡特朗普關稅大棒

習近平期待以這次訪問為契機,同越南領導就中越兩黨兩國關係的全局性、戰略性、方向性問題以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共同擘畫中越命運共同體建設新藍圖。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講座教授兼顧問張炳良認為未來區域板塊多邊式貿易合作將取代全球一體化。美國的超級穩定已變得不可靠,但這不必然等於全面去美元化,因為美國仍是綜合國力至強的經濟體。香港尤須思考再出發的方向及策略,因為一向靠歐美貿易、物流中轉,以及與西方保持緊密聯繫的金融中心定位,包括港元與美元掛鈎,這些為本港取得全球樞紐地位,亦為國家所珍惜。
整理:羅耀強

美國總統特朗普延後向各國(除中國外)加徵關稅的舉措後,貿易戰演變為中美間對決,其他各國可能要選邊站。由於東盟是中國貨輸美的主要中間地,順理承章成為兩大經濟體爭取的市場。

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本周展開東南亞三國訪問行程,正式揭開貿易外交的戰幔,首站越南是此行中最重要的市場,其餘兩站是馬來西亞和柬埔寨。

美國早前針對越、馬、柬三國的對等關稅分別46%、24%和49%,三國中以馬來西亞的稅率較具優勢。在暫緩執行加徵關稅90日後,若這些國家仍未能達成協議,將繼續執行徵稅。據媒體透露,協議其中一項要求是這些國家切勿為中國貨洗產地來源,將中國貨貼上其他國家製造的標籤。

客觀而言,東盟三國對美貿易均錄得巨大順差,對華貿易則錄得逆差,部分原因與不少中國貨經三國轉口外銷有關,以及中國供應生產鏈中多種原材料和元素。

中美同為越南最大貿易夥伴

越南工商會(VCCI)2024年數據,美國為越南最大出口市場,美國對越南錄得超過123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中國則是越南最大進口來源國,中國對越南錄得828億美元,故越南成為中美角力必爭之地。

周一(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越南首都河內後,隨即發表書面講話表示,很高興開啟對越南的第四次國事訪問,他指中越兩國是山水相連的社會主義鄰邦,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命運共同體。今年是中越建交75周年,站在新的起點上,中方願同越方一道,不忘友好初心,牢記共同使命,把握時代機遇開展合作,更好造福兩國人民,更多惠及地區和世界。

他期待以這次訪問為契機,同越南領導就中越兩黨兩國關係的全局性、戰略性、方向性問題以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共同擘畫中越命運共同體建設新藍圖。

在習近平在訪問越南前夕,越南《人民報》13日刊登習近平題為《志同道合攜手前行 繼往開來續寫新篇》的署名文章,稱面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中國經濟迎難而上,將堅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世界提供更多機遇,保持周邊外交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方針,加強與周邊國家友好合作。他又提到兩國要密切多邊協作,強調貿易戰、關稅戰沒有贏家,保護主義沒有出路。

此外,中方歡迎更多越南優質商品進入中國市場,鼓勵更多中國企業赴越投資興業。雙方要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拓展5G、人工智能、綠色發展等新興領域合作。

越南代表與美國貿易代表會晤。(越南政府網)
 

習近平:全面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

他也呼籲,雙方要發揮好海上談判機制作用,妥善管控海上分歧,持續擴大海上合作,為最終解決爭議積累條件。要全面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積極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

幾乎同一時間,越南於上周六(12日)派出對美貿易談判代表團赴美,與習主席訪問越南的時間基本上重叠,越南一向奉行「竹子外交」,對中美雙方均採取不得失態度,今次該國刻意安排代表團出發時間,顯然是權衡一切利弊才作最後決定,以期將本國利益最大化。

根據越媒報道,代表團的正副團長分別為越南工貿部長阮鴻延和副部長阮生日新。談判團有三大任務,一是在保證國家和民族利益最大化基礎上,本著利益和諧,風險共擔精神,主持並與有關部委配合,制定越美雙邊貿易協定談判方案和計劃;二是與美方進行談判,努力達成一項穩定、可持續和互利的雙邊貿易協定;三是向政府總理報告談判進展和結果,提出協定簽署後落地實施的政策措施。

儘管特朗普暫緩對各國的對等關稅,但不斷來事的他又揚言將徵稅目標轉向針對產業。他周日(13日)表示,未來一周將宣布以國家安全理由向進口美國的半導體開徵關稅,以鼓勵半導體產本土化,但部分半導體企業可以享有彈性。

特朗普說:「就像我們對鋼鐵、汽車、鋁所做的那樣,現在已全面實施,我們對半導體、芯片及其他許多產品也會採取同樣措施,而且在不久的將來發生。」

自從特朗普揮起關稅大棒,全球化的日子便算是終結。(白宮圖片)
 

特朗普:一旦打仗 美國不用依賴外國

對於iPhone、平板等電子產品關稅,特朗普亦稱「很快」會宣布,但也強調「必須要有一些彈性」。他也預告將「很快」宣布針對藥品的關稅,「我們將在美國生產藥品,所以一旦發生戰爭,不論發生什麼事,我們都不用依賴中國及其他國家。」

對於特朗普朝令夕改的關稅政策,中國海關總署表示,會嚴格依法實施各項對美國的反制措施,會做好自己的事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

自從特朗普揮起關稅大棒,全球化的日子便算是終結,國際貿易亦進入一個無人知曉的新領域。對於一向食「四方飯」、經濟屬外向型的香港,今後將面對極大的挑戰。

現任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講座教授兼顧問張炳良在傳媒刊載的文章表示,全球化名存實亡,戰後幾十年世界所習慣的國際政經秩序難以為繼,不可能簡單回常,頂多是嘗試約制,放緩崩解的力度,不致天下大亂。

張炳良:不能對美強權俯首稱臣

他認為,在新常態下,國家及香港應對之道,首要解放思想、放棄幻想,不能仍以為一切仍能如常,有如夜行人般自我安慰總會否極泰來。其次,要煞住當前的破壞力量。面對特朗普的強權,不能俯首稱臣。

目前全球只有中國具備實力能向美國說「不」,也是在對特朗普的關稅施壓下,處處展現其反制能力,但張補充,反制不能意氣用事,最終需要底氣,有節有利有理,善借東風,於此大變局下求變善變。他特別指出,近年經濟放緩,國家須全面檢視經濟發展策略的基本假設與基本條件,亦不宜低估關稅戰造成的衝擊。

張建議中國政府應致力穩定金融及資本體系,有力有序地調整政策,化解企業和地方債務,重建房地產流轉,增強民企信心,提升市場秩序,保障公平競爭,促進內循環消費與投資,協助企業應對衝擊,保存生產和競爭的實力。

香港尤須思考如何重新出發

此外,他認為未來區域板塊多邊式貿易合作將取代全球一體化。美國的超級穩定已變得不可靠,且成為亂的源頭,被美國脫鈎、依賴美元的風險上升,勢成各國均須思考評估的課題,但這不必然等於全面去美元化,因為美國仍是綜合國力至強的經濟體,縱或處強弩之末,但橫行霸道的衝擊力猶在。

對於一向靠歐美貿易、物流中轉,以及與西方保持緊密聯繫的金融中心定位,包括港元與美元掛鈎,這些為本港取得全球樞紐地位,亦為國家所珍惜,在這方面,香港尤須思考再出發的方向及策略。

張指出,香港的根本條件仍在於滙聚人才、國際聯通,以及戰略性地緣位置。在美國「脫鈎」中國難以迴避下,若能重構這些條件,不捨難行易,並配合國家的深入改革和提升制度性開放,他相信仍能開拓新天地,發揮新作用,作出新增值。

美商會:港關稅困境令人遺憾 望迅解決

香港美國商會(美商會 AmCham HK)今午發新聞稿指現時香港的關稅困境令人遺憾,事實上美國對香港是貿易順差,2024年總額為219億美元,展現互利共贏、相互依存的強勁經濟關係。美商會認為應採取精細方式承認香港的獨特地位及其在全球貿易中的關鍵作用,促進該地區的合作和經濟成長。

美商會亦提出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香港是一個獨立的關稅區。香港的監管和法律貿易框架與中國內地不同,貿易夥伴在制定任何貿易政策時都應獨立考慮。香港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獨立成員,其地位與其他世貿組織成員相同。同時,香港繼續維護自由港地位,沒有向進口商品徵收關稅,也不實行關稅配額。

香港美國商會目前擁有約2,000名會員,致力於促進美國、香港和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往來,維護香港作為領先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一直是香港美國商會大多數會員的地區商業中心,包括許多500強企業。由於許多會員受到當前動盪的影響,美商會仍希望當前局勢能迅速解決,為太平洋兩岸帶來更多的經濟繁榮。

新聞稿表示,美國與香港的貨物貿易總額估計為338億美元,為美國農業、時尚、製造業等多個領域提供了近14萬個就業機會。美國在香港的地區總部、辦事處和分部的數量在2024年為1,390個,在香港僱用員工約77,000人。還有更多僱員為香港公司或在美國有商業利益的跨國公司工作。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