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全球發起關稅戰,導致全球金融市場震盪,不僅美股三大指數插水式暴跌,均呈超5%跌幅,蒸發逾5萬億美元市值,且4月7日各國股指開盤即全線下跌,大家相繼開啟反擊報復,美國50個州爆發1400多場抗議遊行。中國在48小時內率先堅決反制,連出七記重拳,每一擊都直指美國痛點。然而特朗普一意孤行,先是威脅中國若不撤反制措施將加稅50%,後又轉發其支持者製作的一段視頻,表示股市崩盤是故意為之,還發文喊話美國人保持耐心。
「對等關稅」是否真可為美國帶來歷史性的繁榮?明眼可見,美國二戰後的崛起強大,是汲取過往百多年屢加關稅的教訓,逐步轉向自由貿易的結果。特朗普及其團隊為何裝聾作啞,其終極目標是什麼?
狂加關稅劍指中國
有意見認為,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是一種談判策略或交易的藝術。還有分析稱特朗普是天才,股市崩盤是其有意為之,旨在打壓股市,敦促美聯儲降息,迫使現金持續流入美國,同時低利率意味政府能以更低成本借貸,為數萬億美元國債再融資,且降低抵押貸款利率,削弱美元,然後出口起飛;還可逼迫美國的跨國精英回國建廠,令製造業回流,可謂一舉多得。更有人稱,股市崩盤受損只是佔美國1%人口的精英群體,受惠的是99%人口的中低層百姓。
不管輿論如何,特朗普一系列甚顯急亂的大動作,是美國應對全球化2.0時代到來所作出的極端應對,尤其是遏制中國。中國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而且很快將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不過,特朗普瘋狂加關稅,根本損人不利己。
首先,加稅失大於得,貿易逆差愈加愈高。在特朗普第一任期,他針對中國先後四次對總計約6000億美元的鋼鋁等商品加徵10至25%關稅,後果卻是美汽車、建築等行業生產成本不斷升高,本土物價飆升,中美兩國之間經濟和政治關係緊張。截至2024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不降反升,達到3610億美元,較2017年增長了12%,創歷史新高。

中國近年未雨綢繆應對美國關稅戰、貿易戰,對內提升內需,並將出口額下調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6%,出口美國的貿易額更僅佔GDP的2.4%,持續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同時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一般是中低層百姓的日用消耗品。高關稅只會增加進口成本,推高美國本土通脹。
另外,中國與第三方連接國的直接貿易額不斷增多,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更加速融合。中國企業將商品出口至墨西哥、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韓國、印度等國家和地區,在當地重新進行必要的加工和包裝,以該地原產國證書再出口到美國。
是故,特朗普此次對各國無差別加關稅,本質還是全面對付中國,不讓中國商品通過第三國轉口貿易,再輸入美國。10%的最低關稅門檻,也是逼迫第三國服從美國圍堵中國,最好第三國也向中國加重關稅,遏止中國出口。
其次,美國此次推出的對等關稅,其實並不對等,計算方法簡單粗暴,雖然白宮聲明解釋是為抵消貿易逆差,但說穿了就是貿易保護主義,美方可以加完再加。特朗普「獅子開大口」以關稅訛詐,搞極限施壓,讓各國匍匐來談,向美國投誠誓忠。對等關稅至少要達至兩個目的:一是通過關稅收錢,減少美國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尤其是欲彌補美國超36萬億美元的債務;二是試圖重構以美國為領導的國際金融、貿易新秩序,特朗普寄望以巨額關稅逼迫企業到美國投資建廠,實現製造業回流,解決鐵鏽地帶的就業問題。
濫用關稅武器必然更孤立
在美國關稅大棒下的談判,雙方是餐桌上和餐單中的關係,不可能有平等談判,達成的協議必然是城下之盟。
歷史經驗證明,如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產業鏈深度分工合作,美國唯我獨尊,濫用關稅武器,只會陷於關稅壁壘更高、更加孤立的惡性循環。中國上下同心,開放包容,無懼施壓,「如果美方升級關稅措施落地,中方將堅決採取更多反制措施」。據悉,中國繼七記重拳後,又至少準備了六大招。特朗普的瘋狂關稅,最終只會加速全球經濟格局去美國化。
原刊於《文匯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