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競選美國總統時說「關稅是字典中最美的字」成為名言。到了他在上周「解放日」公布新關稅計劃時,全球股市被震散,很多依賴出口美國的小國「國國自危」,世界經濟蒙上一片陰影。至此大家才真正明白,特朗普為何如此鍾情關稅!
特朗普把關稅「武器化」號令天下,試圖以關稅重塑全球貿易體系;他要令美國對所有國家都錄得盈餘,要其他國家把生產搬到美國;他要外資為美國工人製造就業職位……到最後,其如意算盤是否能打響 ?
特朗普公布的「對等關稅」有「公式」可依,計算方法是用去年某國對美進口商品的貿易差額,除以美國從該國進口的貨物價值,得出的比率再除2 。據特朗普說,他已幫一些國家的「對等關稅」稅率打折,才有現在的「折扣對等關稅」(discounted reciprocal tariffs)。
曾幾何時,我們認為「美國標準」就是全世界最高水平的標準。但現在「對等關稅」於許多經濟學家眼中完全是笑話,其計算公式之爛和荒誕令人困惑,完全不合邏輯。以研究貿易理論而在2008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克魯明在他的Substack平台發表〈惡意愚蠢會扼殺世界經濟嗎?〉(Will Malignant Stupidity Kill the World Economy?)文章,指特朗普的新關稅政策是一場災難,計算方式似是ChatGPT給的;而其「惡意的愚蠢」比1930年代臭名昭着的Smoot-Hawley Tariff Act給經濟帶來更大衝擊,尤其現在國際貿易的重要程度是當年3倍。該法案是觸發1930年代大蕭條的罪魁禍首。克魯明解釋,特朗普的計算只考慮了商品貿易,卻完全忽視服務貿易,例如美國與歐盟之間在商品貿易方面,美國處於劣勢;但在服務領域,美國的出口收益足以大幅彌補貿易逆差。

貿易戰場或由商品轉向服務
過去幾十年美國在服務貿易上都佔盡優勢,2024年順差總額近3000億美元。而且美國在高附加值服務領域近乎壟斷,例如知識產權使用費年收入逾1440億美元,遠超其他國家;金融、法律、科技等專業服務出口則持續擴大,提供了美國400多萬個高薪職位,這些職位較製造業平均高出25%。
世貿總幹事伊維拉最近發表文章〈美國是貿易大贏家〉(America's Big Trade Win),以詳實數據力證美國刻意掩藏的真相,所謂美國在貿易上「被世界各國佔了便宜」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根據美國人口普查數據,美國對加拿大、中國、日本、墨西哥及多個歐洲國家在商品貿易上錄得赤字,但於服務貿易上都錄得順差,美國何曾「吃虧」?在往後貿易戰中,這些國家的報復手段可能就是在美國服務業上動手,阻截美國的服務貿易得益。2021年歐盟提出「反脅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主要就是用來抗衡美國關稅。法案賦予歐盟廣泛反制措施,包括提高關稅、限制美國服務貿易、針對知識產權規範等。稍後貿易戰升溫,戰場也許會由商品貿易轉向服務貿易,因為這才是美國的「痛點」!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不但缺乏理據,而且計算粗疏。令人不解的是,如此拙劣政策,為何特朗普周邊謀臣和智囊竟無一人提出異議,體制內也無法作出任何制衡?是制度失靈,還是特朗普另有圖謀?

美國關稅武器化 目的不在回復貿易平衡
犯上如此低級錯誤,看來是因為特朗普另有所圖。他在意的並非關稅稅率方程式,而是把關稅作為武器;其目的並不在乎回復美國貿易平衡,而是在美國急欲謀取的特定好處上,與相關國家討價還價。換言之,關稅是特朗普的談判籌碼,而非貿易工具。對歐洲,特朗普希望取下格陵蘭、獨佔北極;俄烏戰事,他要爭取停火,烏克蘭要出售國家礦產資源給美國;對美洲,特朗普要「奪回」巴拿馬運河;對日韓,他要晶片企業投資美國。按照特朗普的圖謀,每個國家都可以跟美國單對單談判,最後當然要對美國有利。
對中國,特朗普又想要什麼?TikTok出售是其中一個爭持點;唯相比數額龐大的中美貿易和兩國利益,TikTok交易只是小菜一碟,影響不了大局。特朗普以至美國政界對華政策的終極目標,由奧巴馬開始就沒變過,就是削弱中國整體實力,令它無法超越美國,然後供應鏈盡量跟中國脫鈎,奪回製造業主導權,避免受中國牽制;於科技領域則嚴限跟中國接觸,提防高新技術流向中國,試圖保住美國在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
上述各意圖,大部分都可透過貿易戰達到美方目標。未來幾年,中國的應對方法應是堅守自由貿易,與更多國家或地區締結自貿協議,形成一個「美國以外」的新貿易體系。這條路不易走,因不少國家仍高度依賴對美貿易,它們寧願在某些問題上向美讓步,換取低關稅以保住本國經濟。
美國官員指自特朗普推出「對等關稅」後,已有50多國尋求談判,希望妥協。但中國的回應方式則是強硬應對──中國財政部在「對等關稅」出台後兩天即宣布推出堅決反制措施,包括對美進口所有產品對等加徵34%關稅、把16家美企列入出口管制清單、7類中重稀土出口實施管制,並暫停6家美國農產品類企業對華輸出農產品。

中國分散策略已見效 早有準備應對華府
中國沒有利用特朗普新關稅生效前的短暫空窗期,爭取與美談判,顯示中國並無意圖在短期內跟美方達成任何協議,反而要展示決心跟美國硬碰硬。中國採取強硬態度,主要原因是早有準備。過去7年內地企業對全球供應鏈已開始重新部署,美國在中國商品出口中的份額,已從2017年19%降至現在的15%。2024年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6.4% ,佔進出口總值50.3% ;其中對拉美、非洲、中亞五國、中東歐貿易都錄得增長,分別為7.2% 、6.1% 、7.2% 、7.5%,顯示中國的多元化分散策略已見成效。
然而即使早有準備,唯中美貿易戰對內地經濟必會帶來傷害。無論中國對美出口總值,或中美貿易中方得到的貿易順差,數額都相當可觀。未來中美若相持不下,無法透過談判達成協議,按內地分析報告指,中國整體出口下跌可能高達7%至11%,對生產總值則可能帶來0.25%至0.9% 損失。對美國來說,過去幾天美股暴跌,及關稅可能引發高通脹,都會對其經濟帶來衝擊。可以說,中美在貿易戰上各不相讓,最後雙方都要承受重大損失!
中國這次帶頭強硬還擊美國,到底是對是錯?
先看特朗普。此人上任後的所作所為,不但態度囂狂、不按牌理出牌,這次「對等關稅」美方在事前事後都沒有什麼解說,完全是一種我行我素、唯我獨尊的態度。關稅本應是國際貿易討價還價工具,現在特朗普把它武器化之後,卻成為脅迫其他國家的工具。在這種情况下跟美國談判,無異於跟綁匪妥協,即使示弱也未必會有什麼好結果!
再看美國對華政策。從奧巴馬「重返亞洲」開始,華府即鎖定中國為首要威脅及頭號競爭對手,針對中國、遏制中國發展的政策和法案一浪接一浪,從未停止。2018年特朗普發起對華貿易戰後,中國也曾希望透過談判及達成妥協,維護雙邊正常貿易關係。但美國顯然志不在此——從要求中國購買5000億美元美國貨,到後來封殺華為,然後又脅迫TikTok出售,無止境苛索,不是願意妥協談判就能解決分歧。
在中國歷史上,主和及主戰兩方爭持不下可謂屢見不鮮。唯當前中美關係,主和一方似乎已無太多理據,看來中國以強硬姿態應對當前中美貿易衝突已成主調。特朗普日前發警告,指中國若不撤回34%反制關稅,美方會再加碼50%關稅。這種「曬冷式」威脅言論,相信改變不了中國強硬立場。
保持香港特殊地位 有利國家全局部署
中國強硬應對,香港特區是否要跟隨?按《基本法》,香港是單獨關稅區,可以有別於內地關稅政策。但長和擬售港口被斥為不考慮國家利益,倘香港中門大開,繼續讓美國貨免關稅入口(香港是美國產品的最大出口地區),是否會對冲了中央的對美貿易還擊措施?
然而在目前中美對峙激烈的狀態下,香港的最佳對策仍是保住自由港、低關稅區地位,不介入貿易戰。換言之,是維持香港特區的獨特地位、彰顯一國兩制,令內地強硬之餘,中國仍有一處地方可維持跟美國正常貿易。這正是香港百多年來窗口角色的妙用。於目前形勢下,保留香港特殊地位,反而有利國家的全局戰略部署。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