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持續升級,白宮證實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關稅總稅率已達到145%,美國總統特朗普稱將對中國徵收更高的關稅,但期望跟中國達成協議。然而,中國財政部周五(11日)宣布,對美國進口貨加徵關稅稅率由84%提高至125%,周六生效。
中國商務部也發表聲明,敦促美方在取消所謂「對等關稅」方面邁出一大步,徹底糾正錯誤做法,重申中方堅決反對、譴責美方肆意實施單邊關稅措施,並已採取堅決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又指若美方繼續玩數字遊戲,中方將不予理會。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周五回應記者問題時表示,美方出於一己之私,將關稅作為極限施壓、謀取私利的武器,嚴重侵犯各國的正當權益,以及違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等,這是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韙,與整個世界作對。
就芬太尼問題 美對華再加20%關稅
白宮官員證實,由於特朗普先前因為致命鴉片類藥物芬太尼問題,已向中國貨徵20%的相關關稅,所以當中國徵收的關稅快將提高至125%後,累計稅率便高達145%。
特朗普被記者問及對中國再有哪些行動時,他說很尊重「多年的朋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期待「終究會找到讓雙方互利的方法」。美國希望和中國達成協議,但重申中國長期以來「一直佔美國的便宜」。
隨着中美貿易戰升溫,全球股債市場連日遭遇「雙殺」,10年和30年美債孳息分別急彈至4.44%和4.91%,市場資金避險金市,金價高見每安士3,210美元的歷史新高,反映投資者擔心美國經濟陷入滯脹。
據外電報道,債市危機是迫使特朗普突然轉軚延後90日向各國徵收關稅的主要原因,雖然在此期間美對這些國家僅實施10%的關稅,並即時生效,但暫緩不等如撤銷,市場不確定性仍揮之不去,而且中美之間的貿易戰方興未艾,各自向對方的關稅都高達125%水平。
特朗普表示,未來將與各國談判貿易逆差的問題,若無法達成美國想要或對雙方有利的協議,就會還原基本步,實施原先規劃的高額「對等關稅」,但他未排除延長90天暫緩期的可能性,屆時會再看情況。

出口商暫不發貨 大量中美貨運被取消
根據《財新》等多方消息,自特朗普關稅政策落地以來,大量中美航線的貨輪與貨運航班被取消,出口商紛紛暫停發貨,上海港的出口繁忙景象在短短數日內戛然而止。
4月10日,上海洋山和外高橋兩大港區幾乎已看不到前往美國的貨輪。就在幾天前,這些碼頭仍然裝卸繁忙,許多集裝箱船火速從美方趕來,力爭在新關稅實施前完成裝運。據現場中遠海控工作人員稱,未能趕上最後一班船期的集裝箱目前堆積在堆場中,不少貨主正在辦理退關手續。
稅務基金會聯邦稅收政策中心的負責聯邦稅收政策副總裁約克Erica York接受外媒訪問時稱,如果關稅稅率超過三位數,大部分貿易將被切斷。她說:「可能仍有一些產品沒有替代品,企業不得不自行承擔,但大多數情況下,這已經足夠了。」
約克預計,要到7月關稅談判結束之前,情況才會明朗,從現時至7月市場仍然充滿不確定。
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表示關稅戰下沒有贏家。路透社引述經濟學家稱,貿易戰將使中國今年經濟增長減少1至2個百分點,加劇工業產能過剩問題,威脅就業,並進一步加劇通縮壓力。而早前亦有經濟學家預測美國第二季GDP出現負增長。

若反制美國農產品 特朗普難交待
國際關係學者趙雨樂博士表示,特朗普的如意算盤是如果關稅戰成功,他有機會從各貿易夥伴國挖回6至7萬億美元,起碼可以減低36萬億美元總債務的六分之一,所以為了減債滅赤,必須出此下策,關稅收入是他減債的手段之一,但奈何假戲真做,有可能祭出的六項措施,其中一項是禁止美國農產品,如果美國農民利益受損,特朗普亦難以交待。
趙雨樂指出,美國對華出現貿易逆差,美方只計算商品貿易,但沒有考慮服務貿易,它在服貿方面其實得到很多好處,只是沒有宣諸於口,現在中方稱要重新審視服貿協議,看看中美之間有沒有吃虧的地方。
隨着中國居民愈益重視健康,近年內地從美國進口醫療器材、CT儀器及喉管等設備,所以中方在這方面可以控制產品規格,從而起着反制作用。最後是中國出口的稀土礦產,其他國家則用於高科技或軍事用途,現在外國反過來批評中方管制七類稀土金屬出口,他也認為毫無道理可言。
目前中國佔全球稀土礦產供應達七至八成,澳洲、加拿大、烏克蘭和一些非洲國家都有稀土礦蘊藏,但要投入生產需時,所以中方限制稀土出口對美高科技行業構成壓力。
趙雨樂表示,歐美為關稅問題令貿易關係緊張,歐盟亦可以借鑑中國對美說「不」的經驗,如果美國願意讓步,對歐盟進口貨品寬免20%關稅,歐盟可以向美國貨同樣作出寬免,但歐盟這項善意的提議已遭到特朗普嗤之以鼻,認為美國對歐盟貿易出現逆差,所以歐美的貿易談判前景並不樂觀。
柳井正批評關稅政策不會持久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為全球化劃上休止符,特別是對於在跨國布局生產鏈的公司衝擊巨大。迅銷公司首席執行官柳井正在其最新財報發布會批評關稅政策不合理,預期不會持續太久,此類措施讓美國孤立國際社會。
柳井正稱,已經看到關稅戰所造成的破壞,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他說,優衣庫的生產線主要在亞洲,如果有必要,未來可能會改變生產地點,但他沒有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