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01:39:1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天災暴力頻仍 急須社會「童」心關懷

兒童作為未來的主人翁和社會發展的希望,理應在自由、快樂、健康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因此,兒童友好城市不單是一句口號,更是匯聚集體行動的推力,促使整個社會關注和包容兒童的成長需求。

近來令人痛心的消息接連不斷,尤其是於緬甸發生的強力地震,災區一片頹垣敗瓦、家園面目全非,令原已受國內戰亂、頻頻天災折磨的緬甸小朋友及其家人,雪上加霜。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迅即調配物資,當地團隊亦馬上展開前線救援工作。首架UNICEF人道救援專機於過去周末經已抵達緬甸仰光,將所運載的80噸緊急救援物資,包括維生套裝、醫療包、帳篷等,分發支援更多處於災情嚴重區域的兒童及家庭。

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UNICEF HK)亦第一時間透過各種渠道更新災區消息及UNICEF前線救援工作,上周更覓得本地電訊商支持,向旗下用戶發出短訊,呼籲更多公眾捐款支援災區兒童。不過,災區需求龐大,生死攸關,我在此呼籲各界施以援手,幫助緬甸兒童度過難關。捐款專頁: https://bit.ly/3ReEvM1

當我們為遠方的災民揪心之際,身邊的兒童困境同樣不容忽視。與緬甸相隔1800多公里的香港,近月出現多條童黨或校園欺凌的影片,引起轟動──14歲少女被多名男女圍堵、辱罵並接連掌摑15記耳光,當中涉案人員最小年僅為15歲;另外兩段影片看到有學生被同學揮拳腳踢、被毆頭部數次,暴力程度令人慘不忍睹。

這些事件只是冰山一角。研究發現32.3%的香港學生表示曾經遭受欺凌; 另有報告指出,每10名13至17歲的學生中,就有一至兩名表示曾遭受朋輩的欺凌。兒童及青少年以暴力或偏激行為來宣洩內心的壓抑,另一部分的兒童及青少年亦因此成為受害者,承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傷痛;暴力行為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延續至成年,我們是否已經注意到他們的困境?

新生代心理危機:無聲呼救你聽到了嗎?

一個人的行為能夠反映其內心,童黨暴力事件的背後,折射着堆積如山的負面情緒、壓力和多方的忽視。據UNICEF估計,在東亞地區,每7名10至19歲男孩和每9名10至19歲女孩中,就有一名患有心理問題,其中50%受訪兒童在14歲之前就已出現心理問題。

而在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亦不容樂觀。根據醫院管理局資料顯示,18歲以下精神科患者⼈數從2015/16年度的28810⼈躍升⾄2019/20年度的40350⼈,五年內增幅達40%;而精神問題在青少年的普遍程度,亦遠比想像中高,香港中文大學於2022年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逾半數的學生承受中度至重度的壓力水平,而近半數學生更加出現中度至重度的抑鬱與焦慮症狀。

學業壓力、人際交往、家庭關係皆為常見壓力來源,缺乏支持和健康的情緒排解方式,進一步將兒童及青少年推入深淵。有本地機構的調查顯示,青少年在面對壓力時,主動尋求幫助的僅佔15.8% 。無助的背後,或反映着社會支持的不足。大街上,路人行色匆匆地走過,無暇顧及他人。父母大聲抱怨:「唔好再喊啦,我返工已經好辛苦!」在香港,有三成家長超時工作,近一半家長認為工作影響家庭關係。孩子嘴邊的傾訴和求助的想法轉化為「不能麻煩別人」的被迫獨立。

UNICEF另一份報告指出,放鬆及釋放壓力是兒童成長的關鍵因素。UNICEF HK提倡每日最少讓兒童有一小時自由遊戲時間,但有限的空間、快節奏的生活、激烈的競爭,進一步影響他們盡情玩樂的權利,無處釋放的情緒與壓力只能層層堆積。在壓力和忽視之下,青少年可能採取錯誤的方式發洩,這不僅可能影響學業及其人格發展,更有可能扭曲他們的價值觀,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之一。

構建兒童友好城市

要真正解決兒童相關問題,從整體環境上防患於未然,遠勝針對個別案件的亡羊補牢,最重要的是為兒童及青少年打造一個安全、包容、友善的成長環境。UNICEF及其合作伙伴積極推廣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心理支援,就為保障兒童心理健康,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模型。該模型強調要確保一個安全、支持的環境,及時篩檢和識別心理需求,以及培養兒童個人能力發展的重要。若各方能夠攜手,構建兒童友好城市,優先考慮兒童的需求,打造適配兒童的城市空間,同時加強凝聚各方對兒童保護與關愛的共識,相信有助小朋們在共融、和諧環境中茁壯成長。

想像一下,更多的家庭友善政策,讓家長能夠更靈活地照顧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在兒童及青少年生活的圈子,提供更多專業情緒及精神健康支持,讓他們能夠傾訴心事;教育不單以成績評價學生,而是讓他們有多元的發展方向;街舞廣場、籃球場、社區劇場等成為釋放青春能量的出口,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我實現的路徑。當一座城市學會蹲下來,以不同孩子的一米高度視角看待世界,將鋼筋水泥的堆砌昇華為對兒童最真的關懷,暴力事件背後的心理危機與迷失才得以紓緩。

兒童臉上應該出現的是燦爛的笑容,而不是紅腫的巴掌印。兒童作為未來的主人翁和社會發展的希望,理應在自由、快樂、健康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因此,兒童友好城市不單是一句口號,更是匯聚集體行動的推力,促使整個社會關注和包容兒童的成長需求。這座城市最珍貴的不僅是國際金融中心排名,能夠讓兒童獨自探索、充滿希望的香港,才是我們感到驕傲的香港。

陳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