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pr 16 2025 22:00:22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落葉歸根 百年守護

義莊是為客死異鄉的華人提供一個暫時安置遺體或骨灰的場所,讓逝者得以魂歸故里。

在華人社會中,死亡一直是個難以啟齒的沉重話題。然而,電影《破.地獄》以破紀錄的票房打破了這禁忌,其所呈現的喪葬禮俗,突顯了華人對生命的尊重,以及「逝者善終、生者善別」的生死觀。電影中的一個重要場景──東華義莊,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先人客棧」,曾承載着無數海外華工渴望死後落葉歸根的願望,讓人反思生命的價值。

東華義莊前身是位於西環堅尼地城牛房附近的「牛房義莊」,由上環文武廟於1875年出資興建,後於1899年起由東華醫院接管,並遷至薄扶林的沙灣大口環道現址,佔地達6000平方米。

見證歷史 助先人魂歸故里

義莊是為客死異鄉的華人提供一個暫時安置遺體或骨灰的場所,讓逝者得以魂歸故里。東華三院高級經理(廟宇及文化服務)梁中杰介紹說,在19世紀的淘金潮時期,大批華人往美國做苦力,但多數在身故後沒有能力原籍安葬,「為幫助他們回家,各地的華人會館收到華工身故消息便會聯絡義莊,以水路方式運送先人遺體到香港,以作為臨時中轉站。隨後義莊會登報招領,聯絡內地親人接回遺體,讓先人入土為安。」

自19世紀以來,東華義莊經歷了多次擴建,呈現出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並糅合了中式和西式建築。東華義莊在2003和2004年進行了大規模修復工程,「我們堅持以『修舊如舊』的原則來修復,門線、鉸位,根釘大小、數量等,必須跟足原貌才收貨。」因此,義莊內不同年代的建築群都保留原有的形態,獲得聯合國獎項以表彰其保育價值,更在2020年被政府列為法定古蹟。

安排華工棺骨回鄉的紀錄
 

守候數十載 留存記憶與傳承

一般而言,棺骨由海外抵港,再經東華義莊運至內地故鄉需時六至八個月,如選擇在本地下葬的則多數不會存放超逾三年,不過也有例外;東華醫院創院總理之一的鄧鑑之伉儷寄厝於義莊至今已超過100年,「他們沒有親人安排葬禮,由東華三院董事局幫忙處理,董事局認為把棺木存放在義莊是對他們最好的守護,並會在每年清明節前來祭拜,管理員也會定時為莊內棺骨上香以示敬意,並非如民間謠傳的被遺棄。」梁中杰解釋道。

此外,有一些棺骨在東華義莊寄厝數十年才被後人尋回,曾經有一位女士為完成其祖母臨終心願,特地從海外回港尋親,得知祖父遺體有可能存在東華義莊後,便前來尋找並領回遺體,待他日回鄉與祖母合葬。「所以義莊不僅是一個提供殮葬服務的場所,更承載着無數家庭的記憶與傳承,是華人文化和傳統的重要象徵。」梁中杰道。

由於國家政策變化,棺木一度積壓在義莊無法運回內地,1960年代高峰時存放了逾600具靈柩和超過8000副骨殖。不過隨着火葬、海葬的盛行,寄厝的靈柩及骨殖逐漸減少。現時每年約有30具遺體新入莊寄厝在義莊內,或因擇吉日入葬,或須轉運至另一地方才下葬。過往寄厝於東華義莊的先人不乏名人,包括北京大學前校長蔡元培、廣東軍閥陳炯明,以及「賭王」何鴻燊。

不少名人曾寄厝於此,以天字一號莊房最多人選用。
 

超越生死 尋求解脫與安寧

在電影《破.地獄》中,甄小姐接受不了幼子夭折,拒為遺體下葬或火化,將兒子遺體作防腐處理及真空密封,寄厝於東華義莊。這不免讓人好奇,是否要這樣大費周章,才能寄厝於義莊?梁中杰指,義莊一般不會要求為遺體做防腐,最重要是把棺木的縫隙密封,防止屍蟲或液體滲出,以便存放。

至於戲中的「破地獄」儀式,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旨在讓先人免受地獄之苦,甚至可以早登仙界。現實中,東華三院轄下的殯儀館平均每間每日都會進行三至四次「破地獄」儀式。梁中杰認為,「破地獄」的意義除了是超渡逝者,對生者也是一種慰藉和救贖:「超渡亡者,為他們謀求解脫是中國人重視孝道的一種體現,對家屬而言也能帶來心靈安寧,協助他們面對失去至親的傷痛和對亡者的遺憾。」

原刊於《企業雄才》3至4月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