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近年成為養育的重要原則,許多家長都希望以開明的態度跟子女相處,讓他們擁有選擇權,避免採用傳統威權的教養方式。然而,尊重不等於事事順從,也不代表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決定毫無底線地接受。當尊重被過度放大,或會變成縱容,最終可能養成無禮、自我中心、缺乏責任感的孩子。
在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理論中,尊重是核心價值之一,但這應該是雙向的,孩子不僅需要被尊重,也要學會尊重他人,並在必要時接受父母的指導。美國心理學家Jane Nelsen在Positive Discipline中指出,真正的尊重應該與「溫和且堅定」(Kind and Firm)並存,家長既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和需求,也要在必要時設立清晰的界線,幫助孩子學習責任和自律。
尊重不代表孩子凌駕於父母之上
現代家長着重向孩子顯示開明的一面,希望給予孩子更多話語權,逐步建立自主決策的能力。然而,哈佛教育研究院心理學家Richard Weissbourd指出,當家長過分強調與孩子的關係平等,孩子可能不再尊重父母,甚至覺得自己毋須接受父母的指導,讓孩子錯誤地認為自己可以對所有事情作主,而忽略了父母在經驗、判斷和責任承擔方面的優勢。
正面管教強調,家長應該在尊重孩子的同時,保持領導者的角色,而不是讓孩子主導所有決策。例如,當家庭需要決定旅行地點或大額購買時,家長可以讓孩子參與討論,但最終的決定應由父母作主。這不僅能讓孩子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也能讓孩子理解,在現實世界中,決策往往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而非只基於個人喜好。
尊重不代表讓孩子無視規範
正面管教強調尊重與規範並存,這意味着家長在尊重孩子的需求時,也應該設立清晰的界線,讓孩子學習如何在規範內自由行動,而不是無限制地滿足自己的需求。在美國零售聯合會的一項調查中,67%家長表示購買家庭用品時一定會詢問孩子的意見,59%家長甚至表示不會購買孩子不批准的東西。這種極端的教養方式,可能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對所有事情都有最終決定權,進而缺乏對家庭規則的尊重。
Jane Nelsen中提出,「孩子需要界線來感受到安全」。當家長過於放任,孩子反而會感到焦慮。因此,家長應盡量在合理範圍內設立規範。例如,孩子可以選擇何時做功課,但必須在晚飯前完成,以培養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孩子可以選擇玩哪款遊戲,但每日只能玩30分鐘,以避免沉迷。這些規範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能幫助他們學習如何在規範內做選擇,培養自律和責任感。
尊重不代表孩子可拒絕有益的事
家長有時會面對孩子不願參加學校活動的情況,例如成長小組、旅行、歷奇活動等,這時候家長可能就會疑惑,我們應否完全尊重孩子的決定。
正面管教理論認為,家長應該區分孩子有權選擇的事和家長應該堅持的事。當涉及孩子的健康、安全或成長機會時,家長應該發揮引導角色,而不是讓孩子完全自行決定。例如,孩子不願意吃蔬菜,家長不會因此就讓他長期偏食;孩子不愛運動,家長也不能放任他久坐不動;孩子害怕參加社交活動,家長應該幫助他克服而不是逃避。
在這些情況下,家長可以運用「選擇與責任框架」,讓孩子在有限的選擇內作決定。例如,家長可以說「你可以選擇參加哪個學校活動,但就不能完全不參加任何活動。」這樣既尊重孩子的選擇權,也確保他能獲得必要的成長機會。
家長的角色,是在愛與規範之間找到平衡,既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並在清晰的規範中成長。當孩子理解自己並非家庭的唯一、也非世界的中心,而是家庭的一部分、社會的一員,他們就能理解自己行事為人的站腳點。
作者簡介:
小學價值觀教育主任、訓育及輔導主任,服務小學教育超過20年,曾於多份報章撰文分享所思所想。香港教育大學小學教育榮譽學士,香港理工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熱衷鑽研腦基礎教學法和正面管教策略,為香港腦基礎認證教師、正面管教家長和學校講師、NLP高級執行師和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