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前文:〈美國製造痴夢 自制關稅核彈〉(二之一)
4月2日華爾街收市後,特朗普宣布三招加徵關稅,向全球和主要盟國投下關稅核彈。借古喻今,這一次,總統先生能笑到最後?
加徵關稅:三大類別 盟友同襲
第一類是「基準關稅」,4月5日生效。對全球近200國家統一徵收10%的最低關稅,美國製造業所需的鋼鋁製品、汽車零部件、藥品、半導體、木材、貴金屬等商品被列入豁免清單。加拿大和墨西哥由於受北美協議惠及,豁免此項基準關稅。
第二類是「對等關稅」,4月9日生效。針對貿易逆差較大的國家,採用差異化稅率。對中國加徵34%的關稅,叠加原有關稅後達54% [編按:白宮發言人萊維特表示美方將於9日開始向中國商品徵收104%關稅];對東盟國家中的柬、越、泰和印分別加徵49%、46%、36%和32%關稅;對在汽車產業有競爭的韓國、日本和歐盟,分別加徵25%、24%和20%關稅。
第三類是「行業性關稅」,汽車類加徵25%在4月9日生效,直接影響有墨西哥、韓國、日本、德國等汽車出口國。另外,美國還計劃對半導體與藥品行業加徵關稅,韓國、新加坡等國可能受波及,具體細節待定。在能源產品方面,亦有可能對委內瑞拉的石油國家加徵額外關稅。
雙赤困境:貿易逆差 或成主因
特朗普這顆炸彈,表面因由源自經濟困境,焦點在於「雙赤」(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
或者,加徵關稅取得巨額稅收,可緩解財政赤字。然而,處理財政赤字的馬斯克,就在關稅政策宣布當天,他暗示5月會離開政府效率部,讓人猜測嚮往中國經濟模式的他,可能對此次關稅措施有所保留。
從貿易的逆差國排名看,中國帶給美國的逆差佔比超三成(近3000億美元),歐盟和東盟佔比兩成多,因此被列於對等關稅的高關稅名單。實際上,美國自2018年就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多年博弈下來,未能改善赤字,如今擴大打撃對象至東南亞和歐洲盟友。
從美國出口產品排名看,四強包括汽車業。唯面對加墨鄰國的進口,壓抑美國本地汽車業發展,針對性實施行業性關稅以作保護。可是美國製造業空心化由來已久,成本高昂已導致產品缺乏競爭力,此次舉措成效令人質疑。

治標舉措:惹來反制 傷及根基
美國這些舉措治標不治本,還帶來至少三大致命傷。(見圖)
首先,提高關稅後,很多進口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民眾仍須購買,導致周末超市出現搶購潮,衛生紙、嬰兒奶粉等日用品以及中國電視成為搶購對象。隨着進口成本預計增加,物價不斷上升,今年4月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漲幅飈升至8.5%。物價上漲讓基層人民生活更艱難,通貨膨脹壓力催促利率上調,使財政赤字的利息負擔變重。
其次,美國在進口方面難以禁止部分商品。從美國三大進口商品看,核反應堆必須靠進口,電氣機械也是重要進口品種,製造汽車的零部件也借助進口。美國對這些戰略物資的高度依賴,關稅加劇了供應鏈的成本危機。
再者,美國出口存在嚴重短板,農產品和高科技產品等十大出口類別將受到嚴重衝擊。大國的針對性反制,中國率領世界,全面加徵34%關稅,歐盟同樣表達相近反制。美國大豆等農產品成為犧牲品,況且這些產品在巴西和不同地方都有取代品,美農損失超200億美元;在軍工產品和高科技芯片領域,中國實施稀土出口管制,導致美國F-35戰機生產延遲,半導體企業因材料短缺面臨停產風險。(詳盡分析見前文)
歷史教訓:百年已過 重蹈災劫
回顧歷史,100年前,一戰後機械化普及,產能過剩嚴重。農產品價格暴跌,汽車、鋼鐵等行業庫存積壓。1929年股市崩盤後,美國經濟陷入深度衰退,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1930年6月,美國通過關稅核彈《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對2萬種商品加徵關稅,稅率高達60%。各國紛紛報復,全球貿易額暴跌66%,美國出口銳減50%,經濟危機惡化,最終引發二戰。
如今,特朗普再投關稅核彈,美股二天慘烈暴瀉。況且,具有高度獨立自主的中國站起來,不畏強權欺凌,率領反制。國際機構預測美國經濟增速將因此放緩,全球貿易體系瀕臨崩潰。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百年前,美國關稅政策讓自己陷入孤立;如今,又重蹈覆轍。美國當前貿易霸凌政策,如同秦末剛愎自用的項羽。項羽憑武力稱霸一時,最終眾叛親離,結局悲慘。不能以史為鏡,關稅核彈的結果不難預測,笑到最後的肯定不是特朗普自己了。
後記:文章完成時,美國已爆發超過千場抗議活動。也有指出,遭受政策打壓、利益被裁減的反對勢力,正借此推動本土顔色革命。美媒長期煽動各地反政府騷亂,此番是否借機發難成為內訌其一主角?
「關稅核彈」 二之二
原刊於文匯網,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