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瓷器沿絲綢之路進入歐洲前,西方人日常使用的器皿離不開陶器、木器和金屬。根據最早的文獻記載,中國瓷器正式登陸歐洲是在16世紀初,中國自漢代已通過中亞與歐洲有貿易往來,瓷器很早已進入歐洲,只是數量不多。
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生產的絲綢、茶葉、瓷器等貨物亦輾轉銷往歐洲,歐洲製作的玻璃器、葡萄酒、鐘表等商品則輸入中國。有了經貿往還,豐富了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亦見證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瓷器成為了中歐貿易中最大宗商品之一,歐洲也成為中國製瓷業的重要市場之一。
中國瓷器曾是歐洲市場主流
對歐洲人而言,購買一件來自中國的精美瓷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豐富的經驗與積累,中國瓷器光滑如絲,美觀實用兼紋飾豐富。擁有3000座瓷窯的景德鎮,被視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工業複合生產區,400多年前已迅速成為歐洲市場上的搶手貨。王公貴族對瓷器如癡如醉,不惜一擲千金。中國曾經是如此一時無兩。因此,18世紀之前從中國進口瓷器,依然是歐洲瓷器市場的主流。
對華貿易嚴重失衡
然而,歐洲從中國大量進口瓷器,導致對華貿易嚴重失衡,大量重金屬貨幣外流找數,是對國家經濟的一種損害。到了17世紀晚期,連英國人也抱怨道,從亞洲進口貨物有礙本國製造產品的消費,遲早導至國庫空虛。
有見及此,自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已不斷有人提出要限制進口數量,不准貴金屬再過度外流,並呼籲立法禁止中國瓷器及印度棉布等商品的進口,以及實行提高關稅、特許專賣和政府對本土製造業加以補貼等措施。似曾相識?原來300年前美國仍未立國之前,歐洲已曾策動貿易戰。
派遣具有高級科學素養的傳教士前往中國傳播天文學、數學等歐洲科學知識的安排,目的就是打探景德鎮製瓷的秘方,以便向本國匯報。直至歐洲研究瓷器生產技術在1710年取得重大突破,麥森瓷廠的成立,成為歐洲首家能夠生產硬質瓷的陶瓷廠,中國瓷器的千年壟斷地位才漸漸被打破。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