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19:58:2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打造中國版戈登會議 推進國內外科研合作 建設教育強國

香港擁有世界知名的高等學府、與國際接軌的高品質課程以及卓越的學術研究成果。這些教育資源優勢,為香港建設國際教育樞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個目標不僅能為自身開闢教育空間、創造發展契機,更對推動科教興國戰略、增強國家創新體系效能具有深遠意義。

2024年12月,《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發布,為國家的教育發展勾勒出清晰的藍圖,指出教育強國、人才強國與科技強國三者相輔相成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民盟民進教育界聯組會上指出,新時代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與人才的支撐,營造人才輩出、才盡其用的良好生態。

三者之中,教育強國是基礎,只有教育強大,才能為國家輸送高素質人才,推動社會進步;人才強國是核心,只有人才輩出,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才能為科技強國提供智力支撐;科技強國是目標,《綱要》提出培育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撐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科技發展離不開人才,而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教育強國培養的人才在科技領域發揮引領作用,推動科技創新,同時科技的進步也會反哺教育,促進教育改革和創新。

助力國家培養國際人才

香港擁有世界知名的高等學府、與國際接軌的高品質課程以及卓越的學術研究成果。這些教育資源優勢,為香港建設國際教育樞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個目標不僅能為自身開闢教育空間、創造發展契機,更對推動科教興國戰略、增強國家創新體系效能具有深遠意義。

香港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為國家培養具備中國心的國際人才,在世界舞台上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示中國智慧,為我國的教育、科技、人才強國建設貢獻力量。為此,必須軟硬兼施:軟件方面,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硬件方面,則須配備先進創新設施,雙管齊下,共促發展。我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香港擁有世界知名的高等學府、與國際接軌的高品質課程以及卓越的學術研究成果。(Shutterstock)
 

打造全過程國際化培養體系

第一,在軟件方面,培養有中國心和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既包括吸引外來人才,也包括培育本土人才。從長遠來看,後者才是上策。特別是當前國家及香港都面臨着人口老齡化挑戰,補充生源、吸引全世界的優質生源顯得尤為重要。

2023年兩會期間,我提出了「建設香港國際教育中心」的提案,旨在香港打造涵蓋大中小學全過程國際化培養體系。這一建議部分已被特區政府採納,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推出一系列「搶人、留人、育人」以及和大灣區合作的措施。

香港打造全過程國際化培養體系,一方面可以在全球範圍內吸引優質生源,為創科發展築牢根基;另一方面,可以催生教育產業的新機遇,進而帶動旅遊業和餐飲業的發展。隨着國際學生的湧入,他們對教育服務、文化體驗及生活配套的需求將顯著增長,為香港相關行業開闢新的市場空間,促進經濟的多元化與可持續發展。

推動區域教育合作發展

第二,香港有國際化及高等教育的優勢,可以深化與內地高校的合作,加快與內地形成合力,助力國家推進科教興國戰略。2024年兩會,我其中一份提案就是「建議成立香港與中西部大學聯盟、共謀高品質發展」,希望藉此發揮香港的優勢,推動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

此外,我還為貴州省政協提出了一項提案,建議建設「香港-貴州-東盟國際教育樞紐」,助力貴州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的科技創新人才,推動區域教育合作與發展。希望同時帶動相關產業如教育服務、旅遊業、餐飲業等的發展,為區域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建設港中綜合科技館

第三,在硬件方面,我認為可以建設創新、先進的香港中國綜合性科技館為配套。參考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模式,與位於北京的中國科技館合作,整合大灣區科學館資源優勢。這一科技館可以展示中國古往今來的科技成就,從四大發明到當代載人航空技術成果,以及香港本土最具代表性獨角獸企業的科技成果。

一方面,科技館能夠承擔科普教育的功能,引導青少年熱愛、崇尚科學的同時,講好中國科技故事,增強青少年家國意識和愛國精神。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展示大灣區內高校、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與此同時,科技館的建設還能帶動本地旅遊業、餐飲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成為香港新的文化地標和旅遊熱點。

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GRC)其中一場會議。(GRC Facebook)
 

打造中國版戈登會議

第四,打造中國版「戈登會議」,推進科研國際合作。考慮到內地與港澳科研機構在人才流動、設備共用、資料互通等方面尚未實現深度協同,現行政策存在明顯制度,對標國際頂尖科研協作範式,我國在創新要素集聚平台建設方面存在明顯短板。科研合作多停留於項目層面的短期協作,缺乏長效穩定的高端對話平台。

為此,我在2025年其中一份提案就是關於「打造中國版戈登會議、推進科研國際合作」,一方面設立港澳國際學者研究專項基金,擴大「外國學者研究基金專案」資助範圍,支援在港澳開展基礎科研工作的外籍優秀科研人員的研究項目。另一方面對標國際範式,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重大科學前沿,以香港為會議地址,建立具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學術會議體系。

希望可以通過香港優質的科研、創新環境與資源,以及吸引國際人才的優勢,助力國家推進科研國際合作,同時依託香港在會展業方面的領先地位,帶動本地的旅遊業與餐飲業,實現學術交流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

學術進步,科技創新,社會發展,離不開每一位教育、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與奉獻。

作者簡介:吳宏偉,香港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講席教授、中電控股可持續發展冠名教授,現任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生院院長,國際土力學與岩土工程學會自1936年以來的首位華人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