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關稅戰開打,各國經濟增長前景蒙陰霾,中國將如何應變?
有研究報道指,美國GDP於2025年可達30.4萬億美元,穩居第一;中國GDP則將接近140萬億元人民幣,約美國的62.3%,屈居第二。
事實上,過去幾年中國經濟不斷地增長,長期排行世界第二,僅次美國,而且兩者之間的經濟差異持續收窄。這情況一直令美國擔心不已,恐防自己守不住,被中國迎頭趕上。有見及此,美國多屆政府都以遏制中國經濟發展為要務。特別是在特朗普(Donald Trump)2.0時代,中美在經濟、貿易、科技領域上的博弈更是愈演愈烈。
早於上世紀80至90年代,中國已有「世界工廠」之稱號,於2015年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定下「中國製造2025」計劃,目的是打造中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美國蘋果公司的手提電話iPhone的生產線落戶中國,是「中國製造」的好例子。美國產品在中國製造,享受價廉物美的好處,令不少公司取得豐厚的利潤。

新質生產力 突破科技卡脖子
然而,從供應鏈管理學(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的角度看,一間進取的公司是不甘心長期處於薄利的供應鏈上游(生產)的,它必然會設法向下游推進,爭取「前向整合」(Forward Integration),擺脫對下游訂購商的依賴,推出自己的同類型產品,與下游產品商競爭。這戰略部署是「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重點目標之一。
正因如此,中國產品(及工業)近年對美國構成很大壓力,搶佔了美國本土不少市場,嚴重影響美國工業發展。這情況絕對不符合特朗普總統的「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大計。因此,他便向中國累增進口關稅至高達54%,此舉大大提升了中國產品進口美國的門檻。理論上,若然市場需求保持不變的話,減少外國產品入口可同時帶動國內生產,所以特朗普亦想藉此機會「後向整合」(Backward Integration)需求鏈(Demand Chain),把工廠帶返美國,重振美國工業,推動經濟並製造本地就業。
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3年9月在黑龍江省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主要強調業界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包括推進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行動,以科技創新體現業界的高質量生產力。事實上,這政策對中國前向整合非常關鍵。然而,自特朗普1.0年代,美國與中國便掀起激烈的科技鬥爭,美國不斷禁止高新科技(例如人工智能、芯片等設備)輸出中國。面對美國的科技打壓,中國努力應對,在「十四五」規劃(2021至2025年)中推出多項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優化計劃。
近期,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杭州六小龍」橫空出世,震撼全球,中國人工智能+行動又向前邁進一大步,有助提升工業界的生產效能,避免被美國在科技上卡脖子。

加緊國際合作 應對美市場收縮
另外,面對美國市場逐漸收縮,中國必然要尋找其他出路。其實國家已早有所料,預計到中美貿易戰爭會加劇,美國必然會無所不用其極,持續施壓。在商言商,中國絕對理解不要「把雞蛋只放在一個籃子裏」的硬道理。所以,在過去多年,中國一直不停地加緊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倡導並參與了包括上海合作組織(SCO)、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金磚國家(BRICS)、一帶一路倡議(BRI)、《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並以開放態度實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價值理念。特朗普當然不是善男信女,他明知中國的外交拓展舉措會嚴重影響其全球經濟霸主地位,他又怎會袖手旁觀呢?
特朗普一上任便向巴拿馬施壓,迫使其退出一帶一路倡議,並要求接管巴拿馬運河,目的是阻礙中國貨物運至美洲。與此同時,他亦要求收購丹麥屬地格陵蘭(Greenland),目的之一是阻撓中國建設「冰上絲綢之路」,堵截中國航運從北極帶連接北美、東亞和西歐三大經濟中心。
人幣跨境支付系統 防金融風險
在資金流方面,美國一直以來推動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提供的支付及結算服務,支持國際貿易以美元結算,從中(例如貨幣兌換)圖利之餘,亦可監視參與國家的貿易行為及了解其經濟狀況。有學者指,今天SWIFT變相已成為了美國實施美元霸權的金融工具。
實際上,中國也難以避免使用SWIFT服務及因此存在的金融安全風險。為減低對美國金融工具的依賴,中國於2015年推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2024年,CIPS累計處理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金額175萬億元,按年增長43%。由此可見,CIPS正穩步發展,有助中國作好防禦,控制中美貿易戰可能引發的金融風險。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