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06 2025 22:22:0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陳坤耀:環球政經大趨勢對人力資源發展的啟示

香港政府在輸入人才時,請先弄清楚想吸引技術人員還是創意企業家,不要盲目信奉100強大學畢業生就是好。吸引具高承受風險能力的移民,可能是推動創新企業的鑰匙。

[編按:嶺南大學前校長、著名經濟學家陳坤耀教授在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十周年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探討年輕人面臨的挑戰,並建議未來的人才培育如何應對環球六大趨勢。本社發布演講全文,以饗讀者。]

今天,我想談談年輕人面臨的挑戰,一個關乎未來10至2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大趨勢。在座的同學20至30年後將步入30至40歲,因此這個話題對你們來說也極為重要。我認為未來環球將有六大趨勢:

中美有機會打局部和代理人戰爭

一、地緣政治緊張:地緣政治是我們每天都面對的問題,尤其是中美之間的競爭,我相信這個問題將持續影響我們20至30年,甚至更長時間。為什麼這麼說呢?地緣政治的衝突,可以用一個歷史學家提出的概念來解釋──兩雄相爭。這個概念源自希臘歷史學家,描述當現有的霸主與新興的霸主對抗時會發生什麼情況,也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修昔底德陷阱。在歷史上,這種情況往往會導致戰爭,例如古羅馬時期的統治者斯巴達和新興勢力雅典就是典型的例子。

回到現在,中美之間的競爭是否會引發戰爭?這是年輕人需要關注的問題。如果爆發戰爭,你們將面臨戰爭經濟,這是幾十年來我們未曾經歷過的。根據歷史研究,類似的情況有16個案例,有12次打起仗來,4次沒有打(包括美國取代英國、冷戰時蘇聯和美國之爭),這表明,爆發戰爭的可能性相當高。

中美之間的競爭,我認為這是一個大陷阱(Mega Trap)。我們可能會經歷冷戰、溫戰、熱戰,甚至是俄烏戰爭般的代理戰爭,如烏克蘭成為俄羅斯與北約、美國之間的鬥爭犧牲品。此外,我們還面臨貿易戰。總的來說,年輕人面臨的挑戰比我們這一代baby boomers(戰後嬰兒)嚴峻。

我們這一代在二戰後經歷了相對和平的時期,但你們卻可能面臨隨時爆發的世界大戰。不過,根據我的分析,爆發全面戰爭的可能性較低。原因是,現代戰爭的破壞性太大,尤其是核戰爭,將導致兩敗俱傷,沒有人能從中獲勝。因此,我認為大家可以稍微放心,但局部戰爭和代理戰爭仍可能發生。

局部戰爭和代理戰爭仍可能發生。(Shutterstock)
 

戰爭邊緣、有危有機的20年

我們享受了全球化帶來的好處,全球貿易自由促進經濟繁榮。而你們這一代面臨的卻剛剛相反,是一個去全球化的局面。不過,我樂觀的看,未來可能會出現一種重新整頓的全球化,即「再全球化」。過程中,世界可能會分裂成不同的陣營,一個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另一個則是以中國為核心,包括了伊朗、北韓、古巴和俄羅斯的陣營。

香港如果想漁人得利,就要留意第三個陣營,即敢於向以上兩大陣營說不的國家,例如人口眾多的印尼、富有的沙地亞拉伯、資源豐盛的巴西、科技潛力高和人口多的印度,在這個陣營遊走可能有機可乘。年輕人要想想這個在戰爭邊緣、有危有機的20年,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

二、科技顛覆:自20年前起,科技領域便開始經歷一場不可避免的科技顛覆。其中,人工智能毋疑是最顯著的代表。此外,材料科學在未來也將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材料科學涵蓋了能源領域,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以及其他多個關鍵領域。對於年輕一代來說,無論你選擇投身於IT、材料科學、生物科技還是其他領域,這些在未來20年都將持續發展,成為不可忽視的範疇。

非洲人口比例高 世界高度城市化

三、人口結構變化: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全球國家,除了非洲以外,大多面臨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的困境。通常,每個女性需要生育2.1個孩子才能維持人口的穩定替代率。然而,香港的生育率僅為0.8,中國為1.2,歐盟為1.4,美國也從2000年代初的2,下降到近年的1.7。相比之下,非洲的生育率則高達5至6,按當前趨勢持續,20年後全球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是非洲人。這將對全球的經濟、政治以及社會結構產生深遠影響。

此外,隨着世界政經變化莫測,國際移民在未來20年也將發生重大變化。這將進一步影響全球的經濟和政治環境,帶來更多的變數與挑戰。

四:高度城市化: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裕國家,城市化都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這趨勢既可能帶來難題,也可能促進經濟發展,使更多人受益。1900年時,全球僅有1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25年達到60%,到2050年,預計全球75%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中。這意味着從事農業或居住在農村地區的人口將愈來愈少。面對這樣一個高度城市化的世界,年輕一代需要思考如何應對這一變化。

2007年是城市化一個重要的轉捩點,當時城市人口與鄉村人口各佔50%。然而,以後城市人口已經超越了鄉村人口。未來,高收入國家的城市化可能達到80%,而在低收入國家,尤其是非洲地區,城市化僅為20至30%。儘管如此,整體趨勢顯示城市化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機遇。

面對這樣一個高度城市化的世界,年輕一代需要思考如何應對這一變化。(Shutterstock)
 

五、氣候變化:全球暖化持續,我們每天都在應對其帶來的影響。ESG(環境、社會、管治)也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趨勢。推行ESG不僅是一個就業機會,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成本。對於企業而言,遵守ESG標準的代價非常高昂,尤其是在生產和商業決策方面,這些往往會因為ESG的要求而受到扭曲。雖然為未來付出代價是必要的,但我們不能忽視其高昂的成本,以及對生產和商業實踐的影響。

工業5.0 回歸到以人為本

六、工業5.0:我們才剛開始談論工業4.0,轉瞬已進入了5.0時代。工業4.0的核心是人與電腦、AI、資訊科技的結合,所有的操作都依賴數據和數字化。然而,工業5.0則回歸到以人為本的理念。

經歷了工業2.0、3.0和4.0之後,人們逐漸意識到,儘管科技在不斷進步,但人類的角色是重要的。因此,工業5.0強調的是人與機器,尤其是與機器人的結合。未來的年輕人將不再僅僅與AI打交道,而是需要與高度智能化的機器人協同工作。它們不再單是掃地吸塵,而是能夠與人類真正協作的類人機器。這將是未來十年內工業5.0的主要發展方向。

回顧過去五次工業革命的歷程,第一次工業革命始於1900年左右,主要特徵是機械化、電子化與自動化。1990年則是另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數碼化出現、互聯網的普及徹底改變了世界。及至當今的AI與機器人時代,許多人擔心人類會被取代。然而,歷史告訴我們,儘管每次工業革命都帶來了技術的飛躍,人類始終沒有被取代。

以香港為例,1980年代有100萬人從事製造業,但到了1990年代末,僅剩10萬人。其餘的90萬人並沒有失業,而是轉向了其他行業,這表明勞動市場具有靈活性,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因為人類有一個適應的本能。

陳坤耀教授在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十周年論壇發表主題演講。(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圖片)
 

重新思考教育和人才培養方向

面對以上六大趨勢,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方向:

一、培養ABC軟實力:在新的時代下,我們不僅需要培養科學技術人才,還需要注重共通能力的培養,包括適應能力(Adaptability)、思考能力(Brain Power)、創造能力(Creativity)。如何訓練?博雅教育在這方面就具有獨特優勢,通過獨持的教與學模式如小班教學、密切師生關係,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不僅僅是技術能力。

二、平衡科技與人文學科:博雅教育主張跨學科,科技能力與人文學科並行,即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與HELP(History、Ethnics、Literature、Philosophy)結合,若只有STEM而沒有HELP,就會變成helpless,冇得救!跨學科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複雜的社會問題,培養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多語言能力:全球化之下,地緣局勢緊張,世界不再是由英語國家主導。學校要注重多語言和跨文化教育,例如學習西班牙語等其他語言。

四、移民與創新:移民往往是創新的重要來源。歷史證明,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是具有高承受風險能力的移民,這些在逆境中成長的創業者在面對挑戰時展現出非凡的創造力和決心。以美國為例,雖然只有14%的人口是外國出生,但25%的初創企業、55%的Unicorns(獨角獸企業)都是由移民創立的;又例如瑞士的鐘錶技術,是由法國受宗教迫害的信徒移植過去的;再看看近期應付新冠疫情的疫苗供應商,輝瑞藥廠(Pfizer)是德國人在美國創立的、BioNTech是土以其人在德國創立的、Moderna是黎巴嫩人在美國創立的。

因此,香港政府在輸入人才時,請先弄清楚想吸引技術人員還是創意企業家,不要盲目信奉100強大學畢業生就是好。吸引具高風險承受能力的移民,可能是推動創新企業的鑰匙。

陳坤耀教授認為,不要盲目信奉100強大學畢業生就是好。(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圖片)
 

五、人口老化與社會服務:隨着人口老化加劇,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為長者提供服務。過去,社會安全網主要是通過金錢支援長者,現在的情況已經不同。根據聯合國的數據,60至70歲的人仍然非常活躍,70至80歲的人開始踏入老年,80歲以上才算是真老。因此,我們對長者的服務也須跟上時代。

除了基本的健康護理,長者的生活方式愈來愈多元,他們注重衣食住行的品質,愛時尚穿著、享受美食,層次已不同往昔。那些擁有積蓄的長者,向他們提供財富管理可能更受歡迎。

六、城市韌性與多元化:城市化正在改變世界,年輕人所面臨的工作環境和職業選擇也隨之變化。如今,競爭已不再局限於國家之間,而是城市與城市之間。例如,香港與上海、上海與深圳。因此,我們需要更加注重城市的韌性,即高度適應性。

韌性的關鍵在於多元化,無論是在商業、學業還是職業生涯中,多元化都是應對變化的核心策略。世界瞬息萬變,行業更迭迅速,說好了的「我的志願」,幾年後可能已不適用,培養學生的多元化思維、職業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尤為重要。

七、城市的包容性與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包容性也是未來發展需要顧及的範疇。我們需要建立完備的制度,來保障少數族裔和弱勢社群的權益,確保他們能夠融入社會。隨着城市社會的興起,治安問題也會惡化。因此,我們需要努力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

最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每個城市都應該關注的目標。ESG理念強調的是為未來付出,在當下調整和犧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每個城市都應該有的使命和願景,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締造社會長遠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