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Apr 07 2025 07:08:32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Y-WE 我才有用工作體驗計劃十周年 參與者:探索潛能闖出一片天

六位曾參與「Y-WE 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的年輕人分享職場體驗心得,有人因此確認志向,有人則及時轉換跑道,甚至打破性別刻板印象。

編按: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成立10周年,2014年推出的「Y-WE 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扶育基層青少年至今10年,一起聽聽六名年輕參加者對職場體驗有什麼感想。

王欣欣希望社會給每個學生更多嘗試的機會。
 

王欣欣是Band One學校準DSE學生,原本想成為律師,在實習後發現這行業並不適合她,極速轉向,升高中時即選擇了中國文化歷史作為她的學習方向。她希望社會給每個學生更多嘗試的機會,讓年輕人清楚每一個選擇背後的價值同責任:

大家好!我是欣欣,中三時就參加了Y-WE實習計劃,年紀算是比較小的。我要感謝CDIA給我這個機會,在我人生需要做第一個重要選擇的時候,幫助我作出了我認為最正確的選擇。

一開始,我想成為一名律師,大家都知道律師這一行表面上看起來風光,至少有一定的金錢保障吧!但當時我並不真正了解律師的工作內容。通過Y-WE的安排,我在律師樓進行了五天的實習,期間還有機會去觀看法庭辯論。我發現律師需要處理的事務實在太多了,上庭前有大量的文件需要閱讀、背誦和分析,我怎麼可能應付這麼多事情呢?真的不行!經過這次體驗,我才發現這條路並不適合我,如果勉強走下去,未來可能會感到不快樂。

中四選科時,我決定轉向中史和文學,並加入了校內的中國文化聯會,參與籌備各種文化活動。到了中五,我已經成為香港故宮的實習學生大使,負責介紹文物和協助文化傳播相關的工作。當同學們還在猶豫選擇文科還是理科時,我已經確定了中國文化這個方向。我覺得親身體驗真的非常重要,它幫助我及早確定了自己的方向。聽講座、看影片,完全比不上親身經歷帶來的啟發。

我認為年輕人最需要的是嘗試的機會。很多中學生在面對選科或選擇大學時會感到非常猶豫,因為他們不清楚每個選擇背後的代價和責任。例如,我原本想成為一名律師,但通過Y-WE的實習,我發現自己更適合文化領域,這是我能夠承受並且願意去做的事情。

我們現在能夠坐在這裏,是因為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潛力。正因為年少輕狂、不知天高地厚,我們敢於去闖出一片天地。通過親身體驗,我們發掘了自己的潛能,希望未來在香港、在中國,甚至全世界,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曾紅英發掘到自己的另一面。
 

曾紅英一向給人害羞感覺,自己也認定是個內向的人,不敢與人溝通。被派到醫院推廣器官捐贈,以為一定無人理睬,結果一個星期做到超過60個張器官捐贈卡,締造佳話,更驚喜的是發掘到自己的另一面。她希望社會有渠道讓青少年去試,落手落腳去做,就算不適合都知道哪裏不適合,試對就往這個方向去提升技能:

我參加了Y-WE的體驗計劃,被安排到柴灣東區醫院,參與器官捐贈的推廣工作。由於受到家人的影響,我從小就對中醫行業感興趣。小時候,我爸爸經常煲中藥或涼茶給我喝,所以我經常接觸到藥材,這引發了我對這個行業的興趣。不過,我對中醫和醫療行業並不熟悉。有了Y-WE這個機會,我填報了中醫相關的志願,結果CDIA給了我一個更大的機會,讓我去了解醫療行業的其他領域,派我到東區醫院參與器官捐贈的推廣工作。

我沒想到會被派去做這項工作。當時他們問我想對人還是對事,我的第一反應是對事,因為我比較緊張。但那位護士告訴我,如果選擇對事,可能只是坐在辦公室裏修改報告,看到的東西會比較有限。這讓我糾結了很久,最後我決定選擇對人。

工作的第一天,我去了器官捐贈的攤位,有一位導師帶領我們到取藥的地方。我們拿著宣傳單張,逐個詢問病人是否聽說過器官捐贈,並問他們是否支持。我原本以為一定沒有人會理會我們,因為器官捐贈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預料很多人會拒絕。我和搭檔一開始也是逐個詢問,看看哪些人看起來比較友善就去問。果然,頭幾個上午幾乎沒有人理會我們,我們吃了不少「檸檬」,吃到流眼淚。

不過,我發現自己其實可以很好地與人溝通,並用一些讓人接受的方式去談。即使他們一開始很抗拒,我也可以用他們感到舒服的方式去表達,讓他們至少了解器官捐贈是怎麼一回事。

這次工作體驗讓我發現,原來我內心隱藏着一個喜歡與人溝通的自己。我本來比較內向和害羞,但經過這幾天,我發現自己其實很喜歡與人交談。尤其是那些婆婆和公公,他們會拉着我聊一些心底話。如果遇到年輕人,我會想,「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會先到,所以我會呼籲他們先簽同意書,萬一有事,他們的器官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

這次經歷讓我更加了解自己,也讓我對醫療行業有了更深的認識。我非常感謝Y-WE和CDIA給了我這個寶貴的機會,讓我能夠探索自己的潛力並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陳偉漳回看自己的經歷,份屬幸運。
 

陳偉漳被稱為「打不死的朋友仔」,正在理工大學修讀資訊科技碩士,是「IT人」。參加多次Y-WE後,自信心大大提升,起跑線上落後又如何,自覺現已可彎道超車。他說「回看我的經歷係好好彩,這份好彩不應該得我一個獨享,希望其他人都可以真正到職場體驗」: 

大家好,我叫Richard。在座的各位中,我可以說是一位大師兄,因為我從2017年就開始參加Y-WE。第一次參加時,我在科技園幫忙組裝機器人並帶領團隊遊覽園區。為什麼我會參與這麼長達七年呢?其實是因為我經常被人形容為「打不死」!

我的成長之路非常曲折。剛才提到電影《哪吒2》,裏面有一句台詞我非常喜歡:「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從小到大,我並不是一個特別出色的學生,成績也不算優秀,無論是中學還是大學都是如此。很多時候,大家都認為機會應該留給成績好的學生,成績不好的學生應該先專注於提升學業。但實際上,讀書的最終目的,坦白說,還是為了找工作,遲早都要面對現實。

對我來說,CDIA給了我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會。記得我第一次參加科技營之後,我才真正明白工作是怎麼一回事,並學到了一些軟技能,但當時我還未完全清楚自己未來的路該怎麼走。直到我大學選擇去四川讀電腦科學,每年暑假回香港時,CDIA都沒有放棄我,每年都幫我找到一些實習機會,讓我去嘗試。這些經驗讓我學到了很多,提升了我的競爭力,使我從一個「打不死」的狀態,攀上了CDIA這個救生艇,實現了彎道超車,幫助我達成了自己的夢想。

趙梓銘希望每個行業的專業人士將真實資訊分享出去,減少年輕人現實與資訊的落差。
 

趙梓銘原本在嶺南大學讀社工,因以為自己最喜愛的歷史科沒有出路。參加Y-WE實習之後,打破錯誤的認知,重投他的最愛,轉讀浸會大學歷史系,成功將興趣轉化為職業發展。他希望每個行業的專業人士將真實資訊分享給大家,減少年輕人現實與資訊的落差。

大家好!其實我原本在嶺南大學讀社會科學,但一直以來我都希望轉讀歷史系。因此,我一進入嶺南大學時,就已經計劃好重考DSE,目標是轉讀歷史系。當時報名參加Y-WE時,我已經在申請重考DSE。

在CDIA的陳太與我面試時,她見到我對歷史如此熱愛,便問我為什麼不直接報讀歷史系。我當時的想法是,歷史的出路似乎很窄,大家都說讀歷史出來只能教書,甚至難聽一點說就是「準備乞食」。如果只是體驗教育或教歷史,那似乎沒有必要特別去體驗了!

然而,陳太告訴我,讀歷史出來並不僅僅是教書,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出路。她還特意為我去敲門,詢問國史教育中心是否可以給我一個機會。結果,我在國史教育中心完成了實習,之後還做了兼職,到現在已經做了兩年。

這次經歷讓我明白,歷史的價值和應用遠比我想像的廣泛。我非常感謝Y-WE和陳太給了我這個機會,讓我能夠探索自己真正熱愛的領域,並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業方向。

黎頌聲希望每個人都有一次Y-WE的機會。
 

黎頌聲原本只知想做警員,通過Y-WE實習,肯定了自己的路向,並拓闊了視野,明白管理層的責任和意義更深遠;現攻讀人力資源管理,冀將來成為警隊管理層。他希望每個人都有一次Y-WE的機會,認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方向,找到自身的價值:

我叫阿Ben,是一名輔警,目前在香港浸會大學主修人力資源管理,現為三年級學生。我於2020年加入了CDIA,參與了他們的工作體驗計劃。從小到大,我一直夢想成為一名警察;然而,當時正值社會動盪,大家對警察這個職業有些敏感,我不敢向CDIA的社工透露這個想法。除了家人之外,身邊所有人都不看好我的選擇,但CDIA和陳太卻全力支持和鼓勵我,他們說:「你勇敢告訴我們你想去哪裏嘗試,我們就會幫助你。」結果,在那年暑假,在Y-WE的幫助下,我取得在警務處總部五天的工作體驗,這段經歷讓我獲益良多,認識了許多警官和督察,擴展了我的人脈,也開闊了我的視野。

其實,在Y-WE的收穫,除了幫助我確認自己內心想要走的路,還有一樣非常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幫助我們建立了許多正面和正確的價值觀。我在Y-WE已經五年了,可以說是一名資深成員!雖然我只參加過一次工作體驗,但那次經驗確實幫助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之後我便一直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包括現在攻讀人力資源管理,也是為未來鋪路。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參加工作體驗之前,我的眼光只停留在成為一名普通警員,覺得做警員和督察沒有太大區別。但在完成工作體驗後,我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了解到督察的職責和角色,意義更加深遠。現在警隊面臨人手短缺,尤其是管理層的角色更加重要。管理層不僅要考慮如何招聘人員,還要思考如何留住同事、提升士氣,這正是管理層的意義所在。Y-WE給了我這個啟發,讓我不再僅僅停留在「做一名警員,服務市民」的層面,而是思考得更多、更遠。

Y-WE還教會了我一件事,那就是要飲水思源、懂得感恩。這五年來,陳太給了我許多機會,例如今天這樣,在活動中分享經驗、擔任主持人,讓我接觸到許多不同的場合,認識了許多不同的人。因此,我一直保持著感恩的心,我要回到這裏,繼續將Y-WE的精神傳遞給大家,宣傳Y-WE,讓更多年輕人能夠認識並受益,使社會能夠持續進步!

關鈺潆打破性別刻板印象,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
 

關鈺潆就讀城市大學化學系,一直認定自己會做醫生,參加Y-WE後大轉軚,迷上飛機與航空業。打破性別刻板印象,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 她說,若沒有Y-WE,會枉花六年,試錯的機會成本極大。「我知這樣說很不現實,但我真係希望每個中學生都可以Y-WE一次」:

另一位參加者欣欣提到,律師是香港最表面光鮮的職業,而我中三選科時選擇了理科,因為我想嘗試香港另一份最光鮮的職業──醫生!這很典型吧!

為什麼我最後沒有成為醫生呢?因為中三時我參加了Y-WE的實習計劃,去了一間醫院體驗。坦白說我覺得醫生和護士是非常崇高的職業,但在這份工作中,我找不到自己的抱負。我並沒有救死扶傷的偉大志向,而是因為醫生這份職業的收入很高;但對我來說,這份工作真的很悶。如果你曾經去過公立醫院看醫生,你也會覺得醫生的工作很枯燥,我覺得自己無法忍受這樣的工作環境。

中五時,我再次申請了Y-WE,這次去了機場管理局實習。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轉變呢?其實我一直都很喜歡飛機,我爸爸是工程師,他也非常喜歡飛機,小時候他帶我去看珠海航空展。這一行業中女性並不多,大家對女生的刻板印象是我們喜歡飛機只是因為想成為空姐。其實,我對飛機的研發和維修非常感興趣,尤其是飛機的結構,但我從未想過可以將這個興趣變成職業。

在機管局實習的那幾天,我真的看到了很多東西,終於認識到整個香港航空業的運作。香港民航業有很多非公開但不機密的資料,一定要有門路才能接觸到,因為在網上搜索到的資訊非常有限,甚至連如何申請入職都不太公開。

學校的生涯規劃非常典型,不外乎是請一些大學來做講座。我們是女校,經常介紹商科,但實際上我們只有10%的學生選擇商科,或者去年理工大學的測量系來講解,這些安排很隨機,未必能識別到每個同學的興趣。

Y-WE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中學時我經常幻想自己成為醫生,如果沒有Y-WE,我現在應該在香港大學讀醫科,一路讀到第三年首次實習時才發現自己其實非常不喜歡這一行,那時已經太遲了。加上高中選錯科的那三年,我可能會浪費六年時間!試錯的機會成本真的很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