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Apr 04 2025 13:39:0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腹有詩書賽前講座 潘銘基、賴慶芳、蒲葦分享學好中文之道

第五屆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將於今年4月展開,三位比賽顧問向師生家長分享如何學好中文的心得。

第五屆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將於今年4月展開,灼見名家3月22日於香港大學舉行講座。三位比賽顧問,包括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潘銘基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講師賴慶芳博士、中文教育特別顧問蒲葦,向師生家長分享如何學好中文,以及中華文化吸引之處。

文灼非社長表示,希望同學透過比賽由討厭變成喜愛中文。 

灼見名家傳媒社長文灼非表示,希望同學透過比賽一嘗中國古典文學的美麗境界,形容中國文學作品在世界上獨一無二,而且箇中道理一生受用。早年中學文憑試中文科試卷雖被描述為「死亡之卷」,他期望比賽能推而廣之,年輕人由討厭變成喜愛中文,並透過腹有詩書比賽早一步了解甚至熟讀其中同是DSE的考核內容,饒有趣味為升學做好準備,更重要是「死亡之卷」能變為「喜閱之卷」。他透露,今年總決賽將移師香港恒生大學舉辦,並獲香港電台攝製成電視節目,希望同學加油努力,爭取晉身決賽。

潘銘基:始於背誦 超越背誦

背誦是中文科常被誤解成不利孩子學習的方法。潘銘基教授指出,背誦是接觸文學作品的第一步,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的品德情意有所成長,所以他們必須理解作品背後的意義,並內化成自己的學問。舉例如比賽範文〈二子學弈〉背後是想強調專注才能取得成功;〈垓下歌〉則可引發同學了解楚漢相爭的歷史,以及劉邦和項羽做人處事作風的影響。

潘銘基教授指出,文學作品是死的,但我們可將之活化成有用的事物。 

正如古今中外先哲孔子和耶穌都不恥下問,潘教授也希望同學有求真精神,主動追尋範文背後的故事,學會問為什麼,成就才不會受限。他指自己特別專注研究文學作品中提到的動物,才得知元好問的〈邁陂塘〉中形容的飛雁,即今天稱的鵝,前稱專指野生,後者則指家養的同一動物。另外,同學也可以透過實地考察,領略某些詩人創作時的情感,尤其是六朝古都西安,不少文人墨客都在這裏留下了作品。他提醒,考察遊覽景點時要辨識是否真與作品相關,豎立了「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的,才是已經考證過的歷史地點。

潘教授又談到,文學作品是死的,但透過與現代生活產生連繫,就能活化成有用的事物。例如知名轎車品牌BMW的中文名字「寶馬」正出自辛棄疾的詞;Mercedes-Benz的名字「平治」則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在學習過程中,他認為老師和家長的啟導可謂相當重要,家長可以多學習蘇東坡「三個明珠,膝上王文度」那樣,不要吝嗇讚美孩子;老師則要以學生進步為目標,而非在某次考試中取得滿分。

蒲葦:古為今用樂趣多

蒲葦老師也分享了古為今用的樂趣,並強調文學知識可不斷累積和鞏固,從中學習人生道理,以及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終身受用。他建議老師布置作業,讓同學拍攝視頻,重新演繹詩作,從而達到上述目標。另外,開口朗讀詩作,讓聲音在空氣中迴盪,也是了解詩人感受和深刻記憶的好方法。他認為不要規限自己學習的方法,要將之生活化。

蒲葦老師認為結合科技,可以賦予文學新的意義。 

最重要的是,同學要透過作品了解作者的時代和生活背景,例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其實是少年時用來向詩人顧況自薦的作品。顧況當時以其名字諷刺道「長安居大不易」,折射了白居易的理想,亦反映讀音應該是「義」而不是「亦」。同學更可以藉香港生活成本高昂,聯想到長安當時的情況;亦可以透過衍生的影視作品加深了解,如2023年大熱的《長安三萬里》便描寫了眾多文人的一生。

蒲葦亦強調地景文學的重要,寄語同學不妨「帶幾首唐詩去旅行」,尤其是西安,即古代的長安,與唐詩可謂息息相關。他認為唐詩比較短,同學可以背誦全部建議學習內容。而對學生來說,文言文亦有一字多義的難題,蒲葦就建議結合上文下理來理解,又說老師也有可能解錯,只能不斷透過閱讀理解,提升答案的可靠度。

賴慶芳:尋覓作品埋藏的「真相」

賴慶芳博士透過即場問答激發同學對中國語文知識的興趣。她表示,粵語對讀好中文有一定幫助,因為粵語承傳了唐代的音韻,當中不少日常用語記載於經典裏,如「得閒」、「著衫」、「隔籬」。另外,中文有別於其他語言,可以順讀、回讀、橫讀、豎讀、斜讀,甚至可以將不同字合併起來,如「龘」字;也可以創造與別不同的文學作品,如蘇蕙的《璇璣圖》便蘊藏超過7958首詩。還有,中文有不少象形文字,透過了解一個字的邊旁,即可以知道它本來意指什麼,如「離」中的「隹」本來是指鳥兒。

賴慶芳博士認為中國語文相較世界其他語言有獨特之處。 

賴博士又認為,從文學可以學習語言、歷史、文化、哲學等知識;文學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人們精神上的慰藉,不論婚戀、交際都可以借用古典詩句抒發情懷,建議同學不妨多讀古典文學。她又表示文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從飲食、醫藥、戲劇以至商業活動,文學都能涉足,例如有人透過王羲之「曲水流觴」的概念經營茶館、茶博會。著名家具品牌宜家傢俬的名字,令人聯想《詩經·周南·桃夭》的「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今天人工智能(AI)工具盛行,賴博士覺得它學不到人類的創意,但可協助做翻譯等文書工作。除此之外,她認為讀文學有趣之處在於尋覓作品埋藏的「真相」,如杜甫的《登樓詩》暗示了作者的願望,幫助了解古代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心理狀況。她亦以過來人的身份建議同學,如欲提升中文能力,必須多看古典名著;如欲提升背誦技巧,則可以關鍵字為轉折點,方便自己記憶。

比賽顧問在答問環節,回應師生和家長的關注。 
第三屆冠軍隊伍、聖彼得小學的學生積極向三位比賽顧問求教。 

中國語文要活學活用,潘銘基教授和賴慶芳博士都建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讀多寫多聽,甚至可以嘗試用簡短的文言文跟父母溝通。另外,也不用避免使用AI工具,反而要思考如何改進AI提供的答案和文章。蒲葦老師則認為要有堅實的內心「堅持文學」,也不要在意別人的褒貶,多和別人分享學習過程的樂趣。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