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自由主義在1980至2005年間再度復興:美國列根總統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相繼登上政治舞台、鄧小平帶領中國對外開放、蘇聯及東歐地區的共產政權紛紛倒台。但自2008年大勢有變,經濟難題相繼湧現,且未能妥善解決。雖然美國率先嘗試以社會自由主義化解貧窮和不均,但始終未見成效;如今富裕國家面對經濟不均現象,卻又歸咎於經典自由主義。
浪漫主義的遺害
無論經典自由主義、社會自由主義,抑或社會民主主義,背後的自由和平等原則,是普世的道德價值和真理,人人適用,個人與國家的契約關係,則純粹基於人人平等自由的抽象概念演繹而成。家庭、社會、歷史、地域,甚至年齡和性別,以及其他一切與個人有關的聯繫,卻從來隻字不提,這正是啟蒙時代的特性。
這種普世的觀念,令自由主義在道德上別具跨越時空和地域的強大感染力。「佔領中環」運動策動之初,參加者力爭的也正是普世價值,不料及至運動尾聲,旺角街頭竟變成本土主義者洩憤的場所,這股怒火後來更蔓延至元朗及沙田。本土主義卻是與普世觀背道而馳的啊!
18世紀後期,德國學者對啟蒙時代的種種觀念大表質疑;他們否定自由主義者所說可按平等自由原則,透過法制理順人類社會秩序,就如科學家所見的自然定律一般原理。
按規則安排人類社會的觀念,對側重歷史、傳統、社會的德國浪漫主義思想家來說,不但感到不以為然,而且對其中人類倫理道德與文化信念分家的主張更大為不滿。
德國浪漫主義思想家肆意破壞絕對真理存在且可發掘真知的觀念,我們現在聽到的所謂相對真理、民族中心真理、主觀真理,便是這一眾浪漫主義思想家留給歷史的遺產。存在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是浪漫主義在20世紀的繼承者,而主觀主義和非理性又在人類語錄中出現。
敵對僵局的生機
要是在同一屋簷下,彼此卻在語言和行為上不能溝通,會發生什麼事?
當主觀主義、非理性、相對主義成為人類話語一部份,自由主義可還有生存空間?箇中挑戰實在非同小可,若缺乏絕對標準作為是非對錯的共通準繩,便須依靠互相容忍和體諒,而只有在對立雙方願意放棄彼此對抗和攻訐的情況下,這才有望成事,面對「極度多樣化的自由主義」則更須如此,到時人性亦將面臨重大考驗。
宗教、種族、文化糾紛關乎主觀信念,較難處理;資源運用不均造成社經紛爭,則相對容易化解,因只屬可透過妥善政策誘因去改變的客觀條件,。幸而宗教、種族、文化糾紛也涉及經濟層面,要解決有關問題,可先從較易處理的方面入手。
至於高度文明的香港社會,縱然政治糾紛日漸加劇,卻也不牽涉宗教、種族、文化根源的層面,而主要關乎中國對外開放及經濟全球化影響下釀成的社經惡果。有關問題實可化解,出路在於政府向反對派招手,讓雙方為未來發展達成共識,從過往經驗可見,由權力上層制訂施行的解決方案不會奏效。「極度多樣化的自由主義」一旦出現,自上而下的解決方案更將一敗塗地,歸根究底,分享權力方為上策。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