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和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於3月18日進行「雙普」通話,俄烏戰爭停火協議是當中主要討論議題。
這場戰爭牽涉俄羅斯及烏克蘭兩位主角,但特朗普卻堅持要把烏克蘭拒諸於門外,令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顏面無存,心裏酸苦,烏國人民亦怨聲載道。事實上,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美國前總統拜登(Joe Biden)視澤連斯基猶如「契仔」,愛護有加,對他的軍援要求都會盡量配合。那麼為何美國突然之間會360度轉軚,棄烏挺俄呢?
遙距軍援高昂 不符特交易原則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北約(NATO)於1949年成立。它是個國際組織,是由歐洲、北美洲國家為實現防衞合作而建立的,被外界視為西方世界的軍事同盟。美國是北約的主要成員國,一直以來主導組織的運作,包括以維護歐洲地區和平為理由,在歐洲不同國家設置軍事基地。但實際上,美國是想利用這些基地來監視北歐(包括俄羅斯及其前宗主國蘇聯,USSR)之軍事活動。正因如此,拜登政府大力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目的是讓烏克蘭充當美國的歐洲代理人(Proxy),在俄烏邊境監視對方(俄羅斯)。
日久見人心,美國野心勃勃逐步掌握北約組織的話語權,其「大佬」身份在組織內亦愈見鮮明。美國變得愈來愈專橫跋扈,不時向歐洲成員國施壓,甚至提出不少侵犯他們利益的要求。可是歐洲國家自己又不爭氣,明顯地逐漸失去自主能力。在今年2月,美國副總統萬斯(JD Vance)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中,公然批評歐洲管治無方。多國對此言論反感不已,引至歐盟內部醞釀着與美國脫鈎的意向。
為什麼萬斯會口出狂言呢?筆者認為其中主要原因是科技。在現代先進武器時代,導彈技術已可以穿洲過洋,再加上低軌道衛星的配合,攻擊目標對象可以非常精準,所以美國今天基本上已不再需要在歐洲軍事布局,在盟國駐兵作為驛站。在當前美國政府負債累累的情況下,特朗普不想勞民傷財,避免讓美國繼續深陷泥沼,特別是要甩開繼續照顧那不停東挪西借求生的烏克蘭。

憂中俄走得太近 美寧棄烏挺俄
三年前(2022年),這一輪俄烏戰爭爆發。雖然烏克蘭還未成功加入北約,但美國在拜登的命令下,聯同歐洲多國決定要為烏克蘭撑腰,他們不斷地向烏國提供軍事援助,抗衡俄羅斯。然而,撑烏抗俄的遙距軍援行動所費不菲,不合乎「大老闆」特朗普營商的大原則。所以他早萌去意,在競選期間已承諾當選後會盡快停止這盤嚴重影響實踐「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蝕本生意。所以,在早前那不歡而散的「特澤會」中,特朗普在傳媒面前指出,拜登支持烏克蘭抵抗俄羅斯的決定非常愚蠢;更直斥澤連斯基三年前根本就不應該挑起爭端,引發這場死傷無數的無謂戰爭。
美俄關係正常化是另一「雙普」通話的重點議題。兩位國家領導在通話中表達了美俄雙邊關係正常化的共同意願,提出一系列推動雙方未來經濟與能源領域互利合作的構想,加強俄美雙邊合作及全球安全協作。事實上,俄羅斯在過去幾年尤其是在俄烏戰爭期間被美西方國家封鎖,經濟一落千丈;再者,大多俄羅斯商人的外地資產被凍結,其至被挪用去支持烏克蘭抗俄。正因如此,普京別無選擇,要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加緊接觸,加深俄中雙方的關係,此舉顯然令特朗普不安。
已故美國國務卿、國際政治泰斗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認為美國、前蘇聯(俄羅斯其中一部分)、中國都是超級大國(Superpower),他們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一旦失衡便會世界大亂。他亦斷言他們中間任何兩國結盟,第三國便會處於下風,非常危險。好明顯特朗普對中俄關係的現狀及未來發展非常擔心,認為若然不盡快追堵,後果對美國便不堪設想。

基於上述分析,美國選擇棄烏挺俄的理由顯而易見。美國認為:
(1)烏克蘭一貧如洗,在「無牌在手」之下,仍然借「武」度日,堅持與俄羅斯戰鬥下去,是九死一生的;
(2)雖然北約中有幾個國家願意向烏克蘭提供軍援,但他們在沒有美國撑腰的情況下,實力有限,未必能支持烏克蘭太久;
(3)再者,歐洲對美國的關係愈趨疏離,美國對他們的信任亦在動搖;
(4)科技日新月異,烏克蘭作為美國俄邊界代理人的角色可有可無;
以及(5)俄羅斯的國際政治和經濟地位對美國舉足輕重。
烏「無牌在手」 恐淪最大輸家
最後,筆者估計烏克蘭會很快舉行總統大選,澤連斯基會落敗,從此在世界政治舞台消聲匿跡;歐洲會藉此機會放棄支持烏克蘭,俄烏戰爭便會停火;屆時美國會控制烏克蘭稀土礦場,俄羅斯則維持擁有烏克蘭前領土,包括盧甘斯克(Luganskaya)、頓涅茨克(Donetsk)、札波羅熱(Zaporizhzhia)及赫爾松(Kherson)等州的話語權。由此看來烏克蘭將會是大輸家。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