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pr 02 2025 04:16:3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特朗普「讓中國更加強大」?

特朗普於3月4日發布行政命令,凍結多家美國全球媒體總署(USAGM)的資金30天。此舉無疑宣布美國冷戰年代的文宣方式和心戰技巧已過時。同時,中國軟實力崛起,人才培育也漸成氣候,中美或從競爭變為合作關繫。

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的其中一個主戰場是宣傳戰。為貫徹當年美國杜魯門總統倡議的「真理運動」,把「真理」傳播到鐵幕後面的蘇聯和東歐人民,他下令美國國務院全面負責對外宣傳的協調工作。冷戰結束是以蘇聯瓦解為標誌,很多分析認為美國的宣傳、心戰成功是主因之一。

冷戰時期的美國心戰宣傳機器

杜魯門於1951 年下令建立心理戰略委員會(PSB),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專門負責對外宣傳戰和心理戰的機構,先後制定一系列對外宣傳戰的政策文件。

到艾森豪威爾上台,他撤銷PSB,改為建立行動協調委員會(OCB),目的在提高對外宣傳戰的執行效率。及後艾森豪威爾再下令設立總統國際信息行動委員會(PCIIA)和美國新聞署(USIA),以加強美國對外宣傳攻勢,樹立美國的「世界領導者」、「民主燈塔」形象,爭奪意識形態話語權。

「美國之音」等官媒有其固定立場,宣揚方法都是既有的套路。(Shutterstock)
 

為配合美國的大外宣工作,1942 年2 月「美國之音」成立,經費由國會撥款,以48種語言製作電視、電台和數碼網上節目。到冷戰揭開序幕,美國隨即於1949年成立「自由歐洲電台」,向蘇聯衛星國和波羅的海國家廣播,宣傳美式民主價值觀。其後美國政府再成立「自由亞洲電台」,並在1951 年由中情局開始營運開播;但成效不彰,該電台在1955年停播。到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時任參議員的拜登提出立法建議,成立一個由聯邦政府資助、仿效「自由歐洲電台」的新聞網絡。1996 年3 月新的「自由亞洲電台」成立,同年9月29日開播。

曾幾何時,美國的宣傳和心戰機器效力強大,憑着其經濟、文化、商貿等超強實力,在冷戰時期美國的文宣給蘇聯添加了軍事以外的龐大壓力,除了在針鋒相對中打擊對手,美國也藉它的宣傳和心戰機器向第三世界輸出美式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打擊共產主義思想,希望在意識形態領域爭取主導權和話語權。

今年特朗普再次上台,右派和海外的反共團體十分雀躍,認為對華態度軟弱的拜登無力制衡中國;現在特朗普上場,任用一大批右翼和反共者入閣,這一屆美國政府必會強硬打壓北京。這批右派和反華派對特朗普「寄予厚望」,許多人認為中國將遇上大麻煩!

然而事態發展令右派和反華派為之愕然──特朗普不但沒有對中國下重手,反而被視為反華反共喉舌的「自由亞洲電台」和「美國之音」被特朗普「消滅」。3 月14 日他發布行政命令,將美國全球媒體總署(USAGM)列為「總統認為不必要的聯邦官僚機構組成部分」之一。

3 月15 日白宮新聞稿稱,特朗普簽署該行政命令之目的是「確保納稅人不再為激進宣傳買單」。此前,馬斯克領導的政府效率部(DOGE)宣布對包括「自由亞洲電台」在內的多家USAGM 媒體實行凍結資金30天。這一批曾被視為美國軟實力的核心機構,已進入倒數;失去聯邦政府資助後,它們可能會逐步走入歷史!

USAGM 被砍,是因為隨着互聯網、社交媒體等傳播方式冒起之後,其作用已大不如前。(Shutterstock)
 

冷戰年代文宣心戰 或已過時

本來是自己手中的「武器」,現在突然棄如敝屣,到底是何原因?特朗普要精簡政府架構、撙節開支,唯宣傳和心戰機器的成本效益,計的不是經濟帳──它的功能在輸出美式價值觀、向「敵方」民眾洗腦,在意識、思維、理念等層次上強化美式文明影響力。這些都是長期工作,不能計算一時一刻的成績。

大國博弈,如何可不戰而屈人之兵?冷戰尾聲蘇聯轟然傾倒,美國未發一兵一卒而贏得冷戰,很多分析都認為是宣傳和心戰成功,是因為美國的軟實力無遠弗屆。這些道理難道特朗普政府會懵然不知嗎?

財政不應是考慮因素。我認為USAGM 被砍,是因為隨着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新型傳播方式冒起之後,其作用已大不如前。它們由政府資助,本質是政府喉舌,但在特朗普眼中, USAGM 下的媒體「充斥極端觀點」,並沒有宣傳總統和政府的聲音。既然用不着,自然就成為裁汰對象。很明顯,特朗普對傳統上USAGM媒體的宣傳和心戰功能,完全不以為然!

現在政治人物要宣傳他們的觀點,可以用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直截了當,毋須借助傳統新聞媒體,也不用政府宣傳部門代勞。「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台」還有什麼功用?

自蘇聯倒台後,世界大趨勢是走向開放、互聯互通,國家很難再控制、封鎖信息。而且民間要知道發生什麼事,可以有多種渠道, USAGM 只是其中一家。而隨着信息多元化,讀者都知道「美國之音」等「另類官媒」有其固定立場,宣揚方法都是既有的套路。其結果是,它們能夠對人「洗腦」的效用已大降。

「自由亞洲電台」於1996 年9 月開播,至今近30 年,其間對中國的報道和分析評論都非常尖銳;但其對中國「和平演變」、把西方價值在大陸廣為傳播並影響內地民眾取向等工作上,收效可謂極微。從政治傳播角度看,這種植根自冷戰年代的文宣方式和心戰技巧,也許已經過時。

中國的軟實力向來被視為遜人一籌。唯最近外媒把哪吒(電影)、悟空(電玩)和DeepSeek(人工智能平台)三者並列,形容其為「中國新文化力量的崛起」(Ne Zha 2, Wukong, DeepSeek:The Rise of China's New Cultural Wave,可在 YouTube搜尋觀看)。可見中國在軟實力的爭逐上正逐漸崛起,足以跟美國和西方國家競爭。

中國的人才正愈來愈多來自大陸,即「土產」人才。(Shutterstock)
 

中美「人才戰」 形勢見變化

人才是另一個中美競賽主戰場。得人才而得天下,美國在過去百年尤其二戰之後,在培養及吸引人才方面獨霸天下,有多家一流大學、頂尖研究人員、世界級學者、諾貝爾獎得主。精英雲集,成就了美國在高等教育、研究、創新等領域的領先地位。然而近期這種優勢似乎正出現變化。

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最近上載了一段錄像,內容是今年2 月一場研討會,其中一名講者 Amy Zegart(胡佛研究所資深成員)表示,過去一般印象認為中國的最優人才都來自美國,美國也是最佳人才的定居地,唯這種觀念可能已經過時,中國的人才正愈來愈多來自大陸,即「土產」人才。

她以DeepSeek為例,開發者都是大陸培養的人才;其分析又顯示,在200 個最新研究論文的作者中,超過一半是完全在大陸高校體系內培訓、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術和研究機構,完全沒有海外經歷(參考The Rise of China's Domestic Talent Development,2025年3月19日The Nation)

「土產」人才增加,反映的是內地高校素質大大提升,足以培養一批頂尖人才,但在數量和質素上(具創新突破能力者)是否如美國般足以領導全球?此外,高校對全世界尖子和一流學者的吸引力是否追得上美國?過去美國佔優,唯現在形勢出現變化,特朗普政府不斷削減多家一流大學的撥款。對中國來說,這是吸引美國人才來華的大好時機。

中美競賽,美國另一王牌是拉攏盟友。由於二戰後美國影響力遍及全球,西方世界及新興經濟體絕大部分都跟美國友好,部分更是堅定盟友。拜登在任期間就於2023年3月28日召開了第二屆民主峰會,名為尋求建立一個捍衛民主、反威權主義的聯盟統一戰線,但實際上是希望利用俄烏戰事把民主峰會變成親美聯盟,合力抗衡俄國和中國。

中國的對應行動,是習近平主席推動全球新秩序、倡議全球治理變革、深化「全球南方」團結合作、共建一帶一路。

本來是中美對壘,唯特朗普上台後接連跟盟友鬧翻,歐盟、加拿大等都正思考「後美國聯盟」年代到底是什麼一回事?歐盟、加拿大等都在思考建立另一套沒有美國的聯盟模式。它們對中國的態度,也逐漸從對抗變成妥協,願意對話合作。

特朗普並不急於要處處封殺中國,反而正在摸索與中國建立另一種合作關係。(Shutterstock)
 

中美「G2格局」 逐步成形

按照特朗普現在的章法,美國在盟國關係、人才、軟實力等方面,都在不斷削弱自己實力和影響力。

對中國來說,這有如2001年紐約世貿中心受襲後,美國要轉移戰略重點、重投中東,無力兼顧亞洲,給中國一段黃金休養期。現在看來,歷史正在重演。跟第一次任內不同,這次特朗普並不急於要處處封殺中國,反而正在摸索與中國建立另一種合作關係。

世局如棋,當大家以為未來4 年中美關係會更加惡劣之際,中美平起平坐的「G2格局」看來正在逐步成形。正如內地網民戲言,特朗普上台之後的成績,是「讓中國更加強大」!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