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Apr 25 2025 04:49:5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未來教育的想像和實踐

教育向來承載着「為人帶來改變」的使命,而這種改變必須與時並進,因為世界在變,學生也在變。
撰文:邱春燕(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校長)

近年來,教育界同仁在不同場合都不斷提及一些關鍵詞,例如STEAM 教育、生成式AI、個性化學習、心理健康、素養教育,這些都反映了社會對教育理念與實踐的新期望,也讓筆者不禁思考:我們今天需要的是一種怎樣的教育?教育的核心應該如何回應時代的變化?

教育使命須與時俱進

教育向來承載着「為人帶來改變」的使命,而這種改變必須與時並進,因為世界在變,學生也在變。今天的學生擁有更強的創造力、更開闊的視野,以及更獨立的思考與多元的興趣,他們的能力已經遠超我們以往的想像。他們不僅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甚至對未來有着獨特的見解。

然而,根據女青最新研究,逾四分之一的中學生自感躺平,尤其是在初中階段。這些學生並非單純感到無望或迷失方向,而是經歷了多次努力卻未如理想,選擇偏離主流價值,追求簡單、自由與舒適的生活。這種現象提醒我們,當前的教育模式是否過於重視標準化的學業成就,而忽略了學生內心的需求與志向?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反思,如何通過教育幫助年輕人找到意義,陪伴他們探索方向,激發他們對生命的熱愛。

讓學校成為有溫度的共同體

在今天,學校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應成為學生和老師共同成長的學習共同體。在課程繁重、考試壓力大的情況下,我們仍然可以塑造一種溫暖而充滿支持的學校文化,讓每位學生和老師都擁有更多的自主性與歸屬感。例如,我校推行的一些措施,正是希望學生能在安全、關懷的環境中找到學習的動力:

一、學業支援與師生合作:由高年級學生組成「學術領袖生」,幫助初中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初中各班亦會組織多個溫習小組,讓同學彼此交流學習。同時,教師會定期與學業稍遜的學生面談,提供個別化學習建議與支援,讓學生相信努力就能帶來進步。這種差異化學習支援,正是個性化學習理念的實踐。

二、學生自主經營Café:設有烘焙部、咖啡部、市場推廣部等,學生擔任CEO和部門主管,並在課後為校園提供飲料與甜品服務。這不僅是學生發揮創意與實踐夢想的起點,更成為師生共享生活與學習的場地,許多工作坊和分享活動也在此舉行。它象徵着學校不僅重視學業,更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多元發展,給予他們做回自己的空間。

培育有溫度的未來人才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不僅是培養高分學生,更是培養有溫度、有責任感的未來公民。我們特別強調素養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希望學生能在多元社會中具備領導力、溝通協作能力、解難能力、同理心以及批判思維等關鍵素養。

我校的學生經常參與各類社會服務與公益活動,例如:與社區婦女合作學習縫紉技能,為長者改衣;教導長者使用智能手機,幫助他們融入數位時代;在網上教授泰國兒童英語,或為奧比斯籌款義賣活動;擔任禁毒大使,籌劃宣傳活動,提升社會對毒品問題的關注。

這些活動由學生主導,從需求分析到活動規劃全程自主完成,學生在過程中學會解難、溝通、協作,並具備更深的同理心與社會責任感。這些核心素養,正是21世紀未來人才的關鍵。

推行社創課程

課程設計方面,我們也積極探索創新的教學模式。過去三年,我校於中四及中五推行為期24周的社創課程。這課程以設計思維模式與體驗式學習為基礎,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探索社區需求並提出解決方案。課程涵蓋,一、技能培養:如市場調查、財務模型設計、項目管理與風險分析。二、社會議題關注:從多元案例學習如何解決現實問題,例如環境保護、社會融合等。三、創新實踐:學生制定社創項目,並於成果分享日向社會各界展示其方案,接受評價與反饋。

這種課程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創意與解決問題能力,更讓他們深刻理解社會需求,具備用創新方法回應挑戰的能力。

未來的年輕人將面臨一個充滿未知的世界,適應與生存的挑戰將遠超我們的想像。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責任不僅是提供知識,更是創造機會,讓學生在自由嘗試中找到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