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美國政府的管治怪異,令人難以明白。今天,馬斯克揭露當中的腐敗後,更深深感受到美國不遵守秩序,與人類文明社會逆道而行,在歷史巨輪上可以被接受嗎?
三個不同程度準則
人類社會的秩序有三個不同程度的要求,這有別於禽獸的野蠻及其無規矩行徑,亦由原始社會進化至具有文明素質的個人行為約束。這些人類文明又按社會族群、經濟發展、文化教育各有差異,然而仍離不開以下的幾大層次:
一、法規
性質:作為最核心的基礎秩序,在理論上要求全體民眾必須遵守,是維繫社會正常運轉的根本底線。
制定:由最高管治層負責,涵蓋國際或國家的層面,具有權威性與強制性。
原則:秉持人人平等的原則,即「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
刑罰:由法院法官依據進行判決,最嚴重的刑罰可判處死刑。
抗衡:容許仲裁會避開裁判,部分國家還允許特赦刑罰,以平衡法律的剛性。
二、守則:
性質:屬於局部性的團體秩序,要求團體成員的行為參與依據。
制定:由各專職委員會,如宗教、黨派、行業等領域負責,具專業針對性。
原則:可依據成員級別高低或專業程度,以不同的權責和紀律來規範行為。
刑罰:由委員會或最高負責人作出判決,最嚴重的處分包括逐出組織或除名等。
抗衡:協商式仲裁同樣可避開裁判,以保留處理彈性。
三、禮儀
性質:是補充性的優化秩序,是個人或國際層面的自願表現。
制定:多是約定俗成,因民族、國家的不同而存在差異,融合了經濟、文化因素等底蘊。
原則:是基於自我律己和敬人等道德層面的崇高追求,是一種自覺自願的高尚行為(分析見下文)。
刑罰:不依靠刑罰威懾,但或受社會輿論的道德批判而成為約束。
抗衡:在面臨生存等極端壓力時,可能難以完全執行。

律己和敬人
關於律己和敬人等道德行為,《論語》闡述了: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大致如下:
仁:其核心體現為關愛、尊重和包容等態度,展現出同情弱者和主動幫助他人等行為,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
義:秉持正義原則,表現為公正、合理、恰當的行為。在面對義與利的抉擇時,堅守道德底線,不為利益蒙蔽而不擇手段。
禮:依據習慣性的禮節共識,規範人際交往和相處的行為。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促進社會和諧。
智:憑藉豐富的知識、洞察力和知人善任等能力,實踐「三省吾身」的知己、律己等修身行為。從個人的自身改善以提升和優化人類文明。
信:建基於相互誠信的關係,要求達致「言而有信」的行為。做到言行一致的「言必信,行必果」,虛偽和欺詐必導致「民無信不立」。
全球人類文明倡議
其實還有一種更高境界的行為──「禮讓」,一定程度上它也屬於禮儀性質,但通常由地位較高者自發的單方面犧牲或貢獻,超越了一般的互惠秩序標準。
在新時代,奮進、開放且勇於擔當的中國正是能「以禮讓為國」的典範,中國提出「全球文明倡議」(註),此倡議旨在推動國際法以外的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以及民心相通,力圖讓世界文明的大花園更加五彩繽紛、生機蓬勃。其具體內容涵蓋三個重要方面:
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
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以及
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概括而言,在全球經濟不斷發展、社會融合日益加深的今天,人類迫切需要更高層次的禮儀秩序來彰顯文明的進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沉澱了數千年的智慧和文明成果,由衷地希望中華文化能夠在這一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為世界文明的發展貢獻獨特的中國力量,促進各國在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共同繁榮,攜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反觀美國政府,在這方面出現巨大鴻溝:
於國際上退群、忽視國際秩序;
於科技、貿易等不同專業界別篡改守則;以及
禮儀上強人所難、唯利是圖、製造矛盾、不自我反省、缺乏誠信。
完全違背「仁義禮智信」的自律性要求。不「為政以德」,不重視現代文明,是否倒退為野蠻及無規矩的原始社會?風物長宜放眼量,歷史巨輪將必然輾過不合時宜的雜草和碎石。
註:2023年3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發表題為「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的主旨講話,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總結人類歷史上各種文明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宣導不同文明相容並蓄、開放包容、交流互鑒。
原刊於文匯網,本報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