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櫃碼頭易手,中聯辦與《文匯報》一再發聲,引發全球關注,究竟誰會成為最終贏家?
中美博弈新戰場
此次交易的核心專案是巴拿馬運河港,全球6%的海運貨量經此過境,那麼巴拿馬運河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1月20日,特朗普在就職典禮上宣布將採取措施,收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 ,並計劃對中國建造或註冊的船隻徵收港口停靠費,有消息稱每艘船的額外成本預計達150至300萬美元,這一舉動被視為美國遏制中國海運優勢的關鍵一步。
3月4日,長和集團公告稱將以228億美元出售全球港口資產,買家貝萊德將因此控制全球約10.4%的集裝箱碼頭輸送量。有傳聞稱美國貝萊德財團與美國國防部有合作背景,但雙方均未正式確認。
3月14日和15日,港澳辦連續兩日轉載《大公報》評論〈莫天真 勿糊塗〉,批評長和集團「沒有腰骨的跪低」。有學者認為,這或許暗示中央對企業「資本外流」現象的警惕。
中國是巴拿馬運河第二大用戶,商船貨運量佔比達21%。未來面臨的風險可能類似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制裁俄羅斯的情況,雖SWIFT並非美國官方機構,但同樣受美國政府控制。
百年霸權再重演
美國壟斷百年,如今霸權捲土重來,中國又該如何破局?
1881年,法國嘗試開鑿運河失敗,虧損超過當時GDP的2%。1903年,美國策動巴拿馬獨立,以1000萬美元奪得運河控制權,歷經10年建成。1999年,巴拿馬收回主權,但美國保留「緊急情況下的通行優先權」(參考《托里霍斯─卡特條約》附加協議)。
1997年,長和集團獲得運河兩端港口25年經營權,續約至2047年。中國貨物經此運輸,單次節省成本超過15%,年貿易額高達8000億美元。
2023年因運河乾旱限航,中國船舶被迫繞道南美洲南部,行程增加12至15天。美國若進一步限制通行,中國對美東海岸的貨運將會受到嚴重影響。
中國採務實戰略 多線物流同突破
即便不依賴運河,中國也一樣能暢通全球!
一、海運:冰上絲路崛起。北極航線因全球變暖開通,航程縮短30%,預計2030年貨運量將達5000萬噸。此外,中國造船業 佔全球超50%份額,美國若限制中國船隻,各國進口成本將飆升,美國消費者受到的傷害恐怕最大。
二、陸運:鐵路網絡鋪設。中歐班列升級後,貨物12天可抵達西歐,比海運快30天。「兩洋鐵路」(秘魯至巴西)2024年動工,預計2030年通車。
三、空運:反制美國「七寸」。香港、上海空運樞紐排名全球前列,有評論建議中國反制各國波音飛機着陸,一旦實施,美國出口將暴跌。
誰將是最終贏家?
交易一旦完成,美國財團掌控全球大部分碼頭,特朗普霸道的短期戰術看似取得了勝利。然而,野蠻、粗暴、不守信用及朝令夕改的做法,雖取得一時戰術勝利,卻只會導致盟友離心,實則得不償失。
中國一方面進行多元化布局,另一方面做好長期備戰。中國駐美大使3月6日在X平台發文,指「如果戰爭是美國想要的事情,無論是關稅戰、貿易戰或任何其他類型的戰爭,我們都準備好戰鬥到底!」中國大國守信、擔當的形象已贏得國際聲譽,取勝萬物於無形之中。
如果國家真的因此而被擊倒,那些不顧國家利益的企業,即使賺再多的錢又有何意義?做不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也不要扮演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而遺臭萬年。
但可以放心,歷史上的日本百年東芝、法國一哥阿爾斯通,因國家不夠強盛,最終成為美國的囊中之物。而中資華為,隨着已不可同日而語的中國,氣勢磅礴,受人尊敬(參閱〈三大科企 命運各異〉) 。
後記:文稿完成之際,驚悉李兆基先生辭世,不勝悲悼。李先生一生功績卓著,令人敬仰。願先生千古,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