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Apr 25 2025 02:58:0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能夠善用AI 須經不同學習層次

初始引入AI的當下,重點應放在哪些學習環節?最重要是培養學生哪種能力?究竟AI會是輔助學習,還是代替學習?在此刻開創發展的階段,如何為學生在AI世代中追求真正的學問,的確值得我們審慎思量,做好定位。

沒有人可以否認,近幾年人工智能(AI)的迅速應用與發展,已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學習革命。由於生成式AI進入教育領域,不像過去資訊科技時代,單以電腦作為學習輔助的工具,而是以其超乎想像地透過強大算力及龐大資料庫瞬間提供即時回應的能力,以及利用數據訓練、深度學習、大規模語言模型等技術進行創作,並能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援,未來必然會改變整個教育系統的生態。初始引入AI的當下,重點應放在哪些學習環節?最重要是培養學生哪種能力?究竟AI會是輔助學習,還是代替學習?此刻開創發展的階段,如何為學生在AI世代中追求真正的學問,的確值得我們審慎思量,作好定位。

害怕AI取代教師還是取代學習?

自從ChatGPT於兩年多前問世之後,已開始引起哪些行業的工種將來會被AI所取代的疑問。如果教師的角色只是傳授知識,有系統地針對學生需要鋪陳學習的深廣度,相信一般教師難與AI媲美,然而如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則傳道與解惑仍不可以AI取代。因為AI的價值觀和是非判斷都是通過大量的訓練數據得來,而不是經過個人的反覆思辨、與他人互動及生活實踐而生成,甚至可以在AI設計者的人為干預下操控。最能驅動學生學習動力的情意因素,只能透過師生間的情感互動彰顯出來,一位有感染力的老師絕不會被擁有「模擬同理心」的AI所取代。

我們最需要警惕的,不是AI有可能取代教師,而是會取代學習。應用AI去學習最可能出現的兩大危機,其一是學生容易過分依賴AI提供的資料為學習基礎,以往鼓勵學生預習常用的課前網上資料搜集,仍須由學生篩選過濾與整理大量資料,但連這重要的學習過程很可能都已被AI取代。其二是以AI的創作取代個人透過情感和經歷而凝聚的結晶,反過來壓抑學生的創意。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警覺,很明顯的可能結果是,AI會支配甚至取代學生的真正學習。

我們最需要警惕的,不是AI有可能取代教師,而是會取代學習。(Shutterstock)
 

AI的最強項是知識性學習

毫無疑問,AI的深度學習功能最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可以想像未來的學生必然以AI伴隨着個人學習:能針對學生的興趣與學習風格,因應現有學習水平和進度,分析評估學習的成果,給予適當的輔助與訓練;而且更能通過最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為學生提供發音評估、語法糾正、個人文字結構和文意的深度分析;當然以其漫無邊際的資訊網絡與刻意訓練,更能為無限的學科提供無遠弗屆的資訊與分析。然而以上這些技能大多局限在有明確學習目標、程序的知識性技能範疇,但學生的真正學習卻絕不僅止於此。

駕馭AI的五個學習層次

《禮記‧中庸》第20章分析了學習的五個層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很值得用來剖析AI究竟能否有助這些不同層次的學習,從而更能突顯教師角色的重要。

其一是「博學之」:今天AI可提供的知識範疇內容的廣度與速度,確實是過往任何時代無法比擬的,而AI是以其超人的算力,以最大程度搜集最主流的合適資訊,但也無法保證資料與判斷絕對準確。筆者多次嘗試詢問AI一些非在網絡上輕易獲取的資料,AI沒法找到正確答案時就曾作偽回應。當然,AI的確有自我修正的功能,更有無比驚人、可以不斷循環的自學能力,這種機器學習能力,當然不是任何人類所可比擬。也因為AI擁有這麼強大的功能,借助去拓闊學生的知識深廣度,必然是學習的重大突破,但也由於輕易獲得的海量資料,如非經過個人深思熟慮的篩選與過濾,學生更難以判別資料的真偽,更遑論分析比對大量資料,最後AI就難免會變成最就手的抄襲工具。

其二是「審問之」:一切學習都應該由學習者心中的疑問開始。沒有疑問的學習沒有目標方向,更不會有自主學習的動力,否則AI提供再多的資料,都只會使學生盲目堆砌,徒嘆奈何。我在指導前線老師為學生佈置網上搜集資料功課時,都經常提醒須要配合是次課題的學習焦點,擬定適切的探究問題,才好讓學生在網上探索。最好當然是讓學生在上一個學習環節或已有認知基礎上進一步自擬探究問題,因為每個人能啟動真正的學習,都是要建基於個人的學習基礎。

此外,我在多次前線教師的課堂觀察中都發現,老師在課節後段很常問學生對所學課題有沒有問題,但絕大多數的情況學生都不會再問。其實學得愈深則問得愈切,懂得問問題已是學習階段的重要成果。做過學術研究的人都知道,能夠找到有價值的研究問題,需要先涉獵及分析了大量資料數據,已經是很了不起地接近研究的完成階段了。懂得持續審問,才會有真正的深度學習,何況AI的任何回應都只能靠你每一步有素質的提問(prompt)來帶動。

然而我多年在不同學校的課堂觀察,不論是由於教學時間緊迫、教師難以掌握即時回應學生提問的能力與技巧,還是沒有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氛圍,「教師提問—學生回應—教師評估學生的回應—教師再跟進提問」這樣不斷的教學循環,已幾乎全面主導學生的課堂學習,由學生主動的提問極少出現。久而久之,每日的學習就變成學生只懂一直尋求教師提問中預設的答案,對學生自我建構的學習構成無形的障礙。我深信這情況如無改變,將會是協助學生迎接AI世代的一大障礙。獲取學問的本質就是學「問」,要教學生運用AI,必先教會學生提問。在AI世代中的教師角色,不是請學生借助AI去求取答案,而是借助AI去發掘更多問題。

其實審問還有另一個層次,就是既不滿足於自己對問題的已有理解,仍想孜孜不倦,苦苦追尋;也不輕易相信不假思索,隨手拈來的回應與資訊,這就帶出以下學習層次的重要了。也許提出質疑,學懂尋問,才是進一步學習的開始。

慎思明辨作為思考能力的其中一個要項。(Shutterstock)
 

其三是「慎思之」:嚴格及謹慎的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確實包含十分重要的學習內涵,從教育局多年來強調貫穿整個基礎教育各階段的九種共通能力中,就以慎思明辨作為思考能力的其中一個要項。如果從AI輔助學習的角度而言,慎思的首要條件就是學生是否對AI提供的資料有清晰、精確、具深度的理解。別以為有了AI看起來頗準確的回應,學生就輕易學會或理解到該知識或概念。美國視導與課程發展學會(ASCD)就曾提出真正的深入理解有六個層次,包括:能提出理由去解釋、能闡釋當中的意義、懂得應用到新情境、能從不同觀點看事物、能以同理心看世界、有高度的自覺能力。從以上分析就可知,不能單靠AI提供的資訊令學生真正理解與掌握。每一個學生的眼前學習,都是以往一連串對相關課題理解的大量連繫與累積,我認為在可見的將來,AI絕不能取代教師帶領不同的學生,在以上六個層次中往復穿梭,排難釋疑。

以上幫助學生去理解課題、掌握資料已然殊不容易,何況一般以Bloom Taxonomy的認知分類: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則明顯需要學生對從AI得來的資料進行深度的思考與再創造。這更進一步要求教師有能力鋪陳學生的學習過程,觀察學生在與資料及他人的互動過程中,如何應用以上的認知與思考歷程,而不是單看學生的習作、成品及評估結果。在AI世代中的教師角色,是可以讓學生借助AI去壓縮提取資料的時間,但絕不能壓縮學生的思考歷程與深度。

其四是「明辨之」:由於AI世代的訊息超載與深偽技術,學生要判斷資訊的真偽與優劣,比以往任何時代都難上加難。首先當然需要建基於對任何資料都要進行以上深刻的慎思過程,而重點更在於能否擴大至不同資料來源,比對、勘誤、整理、綜合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資料與觀念,並結合個人以往的經驗及認知進行審視、反思與修正,最後在高度歸納及演繹推論中建構個人的知識與觀點。即使以上部分的明辨過程可以靠學生個人獨立進行,但最終也必須依靠教師在課堂中指導,透過師生與學生之間的應對、澄清、反覆思辨,並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才會有最大的效果,真正形成個人的識見。對世間萬事萬物的判斷與立場,學生都應該有自己的獨立思考,AI決不能也不應代學生去作最後的判斷與立論。

在此要特別指出,在明辨的過程中,科學世界的求真與追求道德品格的真理截然不同。AI的強項是客觀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辨偽的進路是向外追尋答案,而追求真理的是非判斷歷程則剛好相反,是反求諸己,是人類對自身、對身處的世界與大自然的互動、感應與反思,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之處,絕對不能以機器取代。AI斷不能代替學生建立同情心,更不能取代在AI世代中教師發揮身教感染力的重大角色。

其五是「篤行之」:在AI世代致力實踐所學可以有以下三個層次。首先,當然是能應用與實踐的才是真知灼見,可惜在香港的主流教育中,課堂的知識教學仍佔據了絕大部分的課時,實踐學習的比例,仍在政策與學校竭力為學生爭取。退而求其次,當然是在善用學時的課程發展重點下,我在支援學校作課堂設計時,都會請老師先布置預習及延展課業,盡量讓學生在社區、在家居的真實世界中,甚至由老師安排實地接觸或尋求第一手資料來進行探究,而非單靠互聯網或AI提供的二手資料。最起碼是以一手資料去回應、補充,甚至印證二手資料的準確性。如此一來,課堂討論的資料就可以充斥着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真實體驗,生硬的知識會變得更立體、更有人性、更能讓學生吸收及鞏固。即使如老舊的歷史課題,筆者也會建議在社區,甚而家中長者的口中,讓學生自行求取及建構口述歷史。

當然,篤行的第三個層次就不能忽略中國傳統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概念。所談的是道德良知與行為實踐的高度結合,已不單純是知識的應用與實踐的事了。在香港學校積極推動認知、情感、實踐三結合的價值觀教育的當下,如何在進入以機械學習大規模佔據人類學習的AI世代,穩守人的價值,這種衝擊已迫在眉睫,不由得我們不作深刻的探討。

在未來世代運用AI工具去學習,只是教育的一個新起點。(Shutterstock)
 

我們都須要超越AI去學習

不要以為只有不懂運用AI的人才會被未來的社會淘汰,其實使用AI而不懂質疑、懶於思考、惰於實踐的人才會真正被淘汰。會使用AI只是真正學習的開始,不應是學習的主要過程,更不應是結果。未來我們必須擁抱AI,也須駕馭AI,而每一位守護學生學習過程的教育工作者,更應有這樣超前的醒覺。

我在前線教師教學的觀察當中,已見到不少教師開始運用AI去增強行政工作的效率、準備教材,甚至批改學生的習作,給予頗有素質的評估回饋。然而教師也該是一位學習者,如何運用AI學與教,有能力充分善用AI,也該有能力及責任超越AI。既不讓其取代自己,也不容許其取代學生學習。

AI絕不能取代老師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懷與愛,以及我們真正渴望的未來。可以斷言,在未來世代運用AI工具去學習,只是教育的一個新起點,我們必須利用AI作深度學習,但也必須以人類獨有的智慧超越AI去學習。

徐俊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