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給香港下達一個新任務:「深化國際交往合作。」香港應該發揮獨特優勢,主動積極從事國際交往;特別是這次的提法是要求「深化」,而且是排在「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前面,用意應該是澄清過去「重經濟,輕政治」、「重內聯,輕外通」的兩個誤區。
內聯外通、軟實力硬實力,對很多香港人來說,輕重緩急的排序是很難擺正的,特別中央領導人經常說「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現在中央一錘定音,今後在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的工作,政治、經濟、科技、民間交往都要重視;孰輕孰重,都要拿揑清楚。

「深化國際交往合作」 政經等層面都需重視
香港是經濟城市,這個定位不假,而且香港對國家的貢獻,表面上都在經濟領域,比如吸引外資、國際貿易、人民幣國際化等,好像都跟政治不沾邊。此外,香港企業到內地投資設廠,即是內聯;近年增加中小學生要到內地實地考察,也是內聯,但挑選的項目跟文化或科技有關,有意無意間避開政治。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是「超級聯繫人」的角色;近年增加一個定位──「超級增值人」,也都自我局限在經濟領域,聯繫企業增加附加值(利潤)。唯不去考慮附加值可以是政治收益,甚至是軟實力的收穫。
內聯外通對於重視KPI(關鍵績效指標)的香港人來說,都要有衡量標準。吸引外資金額、貿易額增幅、人民幣發債規模,以至到內地考察的學生人次與參觀景點數目,都可以用數字表達,撰寫報告容易突顯成績。而講政治與軟實力,則難以表達影響如何深遠。特別是一些傳統機構,提到國際交往合作,他們眼裏的「國際」,只是局限在英美加澳幾個國家。如何衡量多元化及軟實力影響,即使用硬數據,也很難把問題說清楚透徹。

其實,硬實力和軟實力都是政治實力,但不同做法就會得出不同結果。比如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開會,特區政府利用中國政府駐聯合國機構的影響力,在議程安排裏加上特區官員介紹香港在人權保護方面的政策與做法,是硬實力;而讓一些香港的民間機構,用親身經驗與事例去講述在人權保護方面的實施情况,是軟實力的表現。
香港過去在軟實力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成就非凡──功夫電影將中華文化精粹弘揚海外,香港電影與電視劇在海外廣泛流傳,最起碼的成績是將廣州白話在海外的標準,變成香港表述方式與發音。
然而,這種軟實力近年效力升降先不說,但對於文化和政治貢獻,則需要分析。最近有一則消息: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出訪倫敦和巴黎。這種弘揚中華文化的外通活動,對政治有多大貢獻、特區政府會如何界定、如何上報中央是什麼成績?似乎會考起一些AO(政務官)。
結合內聯與外通 收穫軟硬實力
香港共享基金會從事對外援助工作,項目遍及幾大洲的8 個國家。這個組織及其活動的意義,在於改變過去民間機構只在香港本土做慈善公益活動。過去港人受益於國際援助機構,而今香港富起來,應該回饋國際社會,同時也改變過去香港的善長仁翁只會捐款給外國或者國際慈善機構,現在亦可以支持香港的本土機構去做國際援助。一些香港企業,甚至是英資匯豐集團和太古集團,都看出這個機構代表中國香港,已經解囊相助。
![The Chief Executive, Mr Tung Chee Hwa, attended a spring reception hosted by the Liaison Office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in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at the Hong Ko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re this (February 22) evening. Picture shows Mr Tung proposing a toast.
??F???x???صؤ???]?G??G?Q?G??^?ıߥX?u?????H???F???n????S?O??F???p???줽?Ǧb????|ij?i???????|?檺?s?K?s?|?C?ϥܸ??صئV?Ż????s?C](https://bucket-image.inkmaginecms.com/version/mobile/5/image/2025/03/13ee6ede-bbfc-4317-94c6-980c7c64cc34.jpg)
及時看清形勢轉變,往往是滯後的。哪怕是精英如AO ,也未必能夠掌握國際地緣政治變化的影響。美國打壓中國,中國內地會識變求變。去年廣東省派代表團訪問法國,如果成員中可以讓特區政府官員加入,能夠共同推銷大灣區概念;反之亦然,香港特區政府外訪代表團也邀請廣東省政府派代表加入,豈不相得益彰。內聯與外通結合,可以取得硬實力與軟實力的效果,應該值得一試。
本地許多人物機構等待被發掘
香港能夠扮演內聯外通角色,並非新鮮事。1949年解放軍開到深圳河,等待中央指令是否過河;得到的指示是對香港要「長期打算,充分利用」。事後看原因,不難理解──因為當時美國牽頭整個西方陣營,對中國大陸實施全面封鎖與禁運,無論商品與政治影響,出不去進不來;利用香港這個出口,服膺政治與經濟需要。而今美國再次祭出抵制中國這一招,雖然今天的中央政府已經今時不同往日,有足夠條件與底氣實施進一步對外開放,儘管如此,香港仍然有獨特的角色可以扮演,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發揮。
香港在經濟領域上的獨特優勢,毋須贅言。其實在政治和軟實力方面,也有很多人物與機構正在發揮作用。2006年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率領中國教會聖經事工,在美國辦展覽。董建華在美國的名望是不可替代的,由他來說中國故事、香港故事,政治與軟實力的成果一定與別不同。香港還有很多這樣的人物與機構等待被發掘,去深化國際交往合作。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