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已經進行了3年多,目前仍然看不到盡頭,根本原因是雙方都還有一戰之力,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戰爭陷入了殘酷的消耗戰,任何一方都沒有壓倒性的優勢,任何一方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和傷亡,圍繞着一個小村莊的爭奪,可以持續大半年,相持和膠著之下,比拼的是誰的資源籌集調動能力更強,誰先頂不住。
俄羅斯採用軍事凱恩斯主義來應對,大幅的壓縮社會福利、科技研發等方面的開支,把資源集中在軍事領域,通過給軍人發放高額工資津貼、撫恤金等方式,讓部分社會中下層獲益,代價是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
俄羅斯資源枯竭
2024年11月19日,俄羅斯央行行長納比烏林娜就坦言,俄羅斯經濟目前已經接近資源枯竭的狀態,並預言2025年會更加困難,多個國際智庫也預言,2025年是俄羅斯資源支撐的極限。

烏克蘭自身實力孱弱,能撐到今天,主要靠歐美和其他國家的援助和輸血,特朗普已經暫停了對烏克蘭的援助,但是美國前期已經援助了烏克蘭1000億美元左右,如果斷絕關係,就等於血本無歸,什麼都沒撈到,特朗普要面對巨大的沉沒成本,這不符合他厭惡風險的行事風格,所以只要給他下台階,讓他可以對內交代,援助的恢復還是很有可能的。
至於歐洲,現在已經退無可退,歷史上對侵略者綏靖的後果,歐洲人比誰都清楚,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歐洲想不想扛大旗的問題,而是她只能硬着頭皮頂上去,不管困難再大,也必須邊做邊學。
發動俄烏戰爭,俄羅斯的理由是北約東擴,事實上這只是藉口,因為美國和俄羅斯之間,本來就只隔着白令海峽,北約本來就已經在俄羅斯家門口了。
而緊挨着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的波蘭,早在1999年就已經加入了北約,波羅的海三國在2004年加入北約,這三國距離聖彼得堡最近的距離,只有100公里左右。俄烏戰爭爆發之後,芬蘭和瑞典又先後加入北約,其中芬蘭和俄羅斯有1300公里的邊界。北約也已經在芬蘭建立了地區指揮中心,按說這些行動,也已經觸碰到了俄羅斯的底線,俄羅斯為何沒有對她們發動一場特別軍事行動呢?
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其實是俄羅斯的帝國野心在作祟,在21世紀的今天,俄羅斯的思維方式仍然停留在19世紀之前,對領土擴張有超乎尋常的痴迷,而因為歷史文化上的親近,以及烏克蘭位於歐洲中心地帶的位置,緊緊拉住烏克蘭,不讓她倒向西方,就成了俄羅斯精英的一種執念,彷彿有了烏克蘭,俄羅斯就還是那個令人生畏的帝國,烏克蘭成了俄羅斯帝國夢的遮羞布。
烏克蘭未來抉擇
早在2008年4月,普京就曾經對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殊表示,「喬治,你還不明白,烏克蘭並非一個國家」。

顯然儘管烏克蘭在1991年就已經獨立,俄烏也已經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俄羅斯另外還通過《布達佩斯諒解備忘錄》,對棄核的烏克蘭提供了安全保障,但是在俄羅斯當權者的眼中,烏克蘭仍然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和核心利益所在,他國不能染指。
這場戰爭讓俄羅斯聲譽掃地,國際形象嚴重受損,瑞典、芬蘭加入北約,造成北約事實上進一步的東擴,俄羅斯戰略處境進一步惡化,3年戰爭,讓烏克蘭與俄羅斯結下了血海深仇,原來的兄弟和鄰居變成了咬牙切齒的敵人。
烏克蘭未來只會進一步的倒向歐洲,俄軍在戰場上拉垮的表現和俄式軍事裝備的陳舊過時,讓俄羅斯先前宣稱的世界第二軍事大國的說法成了笑話。
俄羅斯失去了歐洲這個最大的能源市場,也失去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財源,受過高等教育的中青年大量移居國外,制裁造成俄羅斯很大程度上,被隔絕於全球金融和經濟體系之外,在全球經濟科技競爭中進一步落後,加速向資源出口國的地位滑落,如今的俄羅斯已經是強弩之末,戰爭持續下去的話,俄羅斯經濟能支撐多久是一個大問題。
在過去三年的戰爭中,烏克蘭展現了不屈的意志,獲得了全世界的廣泛同情和支持,但是山河破碎,大量民眾逃往國外,迄今為止,仍然有18%左右的領土處於俄羅斯的實際控制之下,收復全部失地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戰爭前和戰爭後,烏克蘭都有一個迫在眉睫的戰略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國家的定位問題,也就是如何在複雜的國際博弈中,找到自己恰當位置的問題,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事情。
小國生存之道
環顧全世界,有一些小的國家做的比較成功的例子,比如瑞士和新加坡,她們有兩點經驗特別值得關注,第一是自身實力很強,瑞士全民皆兵,新加坡號稱要成為不好惹的「毒蝦」,而且這兩國都是國際金融中心,對大國有用,大家都需要他們的服務。

第二是她們不選邊站,而是選擇做國與國之間的橋樑,瑞士是聯合國承認的中立國,新加坡奉行大國平衡戰略,左右逢源,廣交朋友,盡量不得罪人。
烏克蘭這兩個條件都不具備,自身實力孱弱,人均GDP目前在歐洲倒數第一,因為歷史恩怨,因為現實的經濟發展需要,烏克蘭有倒向歐盟和北約的強烈衝動,在沒有切實的安全保障之下,不願意保持中立,這些是造成烏克蘭當下困境的深層原因。
未來,俄烏戰爭有幾種演變的可能性,一是美歐意識到不能對俄羅斯綏靖,放棄幻想,調動資源,全力押上,讓俄羅斯戰敗,並對其進行改造,讓這個國家實現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從根本上放棄侵略他國的念頭,與烏克蘭和其他周邊國家和平共處。
二是烏克蘭妥協,放棄部分領土,暫時滿足俄羅斯的野心,放棄加入北約,這就意味着烏克蘭變得更弱,而且毫無安全保障,這種情況下的休戰,只是開啟了下一次侵略的倒計時,俄羅斯休整一段時間之後,會再次找藉口蠶食烏克蘭,沒完沒了,烏克蘭長遠只會面臨更多的羞辱,失去更多的土地。
三是俄烏簽訂停戰協議,就地停火,並設立非軍事區,以隔開雙方戰鬥人員,烏克蘭加入歐盟,大力發展經濟,並得到大量的重建援助,安全上即使無法正式加入北約,也能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北約同盟體系之外的特殊存在,獲得西方的軍事保護,烏東四地處於俄羅斯的實際控制之下,但是在法理上後仍然屬於烏克蘭,待烏克蘭實力增加之後,可以再圖後算。
原刊於「世界靈敏度」微信公眾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