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Apr 26 2025 22:21:4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第二學位課程4.9面試  趙偉仁:中大醫學院需要謙卑、做實事的尖子

──2025大學收生系列

兩大醫學院3月初公布推出首個四年制醫科第二學位課程。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指四年制及六年制兩批醫學生將於9月同期開學。他說年輕醫科生會拿着平板上堂,用網上資訊挑戰老師,但這只是時代特色,只要他們夠謙卑、學會尊重生命,最終也會成為好醫生,不會被AI取代,反會見證AI令許多晚期癌症及絕症成為歷史。
採訪:梁穎勤 攝影:文灼峰

醫科第二學位課程消息3日公布後,昨晚(12日)港大醫學院舉辦課程講座,吸引不少人出席。而中大醫學院全日制第二學位醫科課程GET(Graduate Entry Track)的首輪面試日期(4月9日)及截止申請日期(5月30日),均早於港大的醫科第二學位課程。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趙偉仁表示,GET課程申請人最好具備科學或健康科學底子,因為要在四年內修畢六年的課程,安排甚為緊湊。預計GET新生將於今年9月入學,第二至四年將會與六年制醫科生一起在本地及海外醫院臨床培訓。

實習醫院威院剛獲內地審批認證

威爾斯親王醫院(威院)及中大醫院均為中大醫學院的教學醫院,醫科第二課程學生將有機會在此學習核心科目包括:解剖學、生物化學、藥理學、生理學等。

政府新聞處12日公布,威院成功通過《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中國)》(2021版)的評審認證,成為香港第二間成功獲得評審認證的醫院。

威院剛成功通過《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中國)》(2021版)的評審認證。(梁穎勤攝)
 

新學年學額增至325個

新學年中大醫學院的總學額為325個,包括來自GET四年制醫科學位的25個學額,六年制醫科學額亦由295個增至300個。

六年制醫科學位學生主要來自DSE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少數來自IB課程。翻查中大醫學院數據,2024學年共取錄212名DSE生,以及全港首百名DSE尖子近半數,當年八位超級狀元及狀元當中有五位選擇了中大醫學院。俗稱「神科」的GPS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則連續11年成為全港收生成績之冠。

問到假學歷愈來愈猖獗一事,趙偉仁表示醫學院面試時會有兩位臨床醫生及傑出校友在場,許多科學經驗難以作假。

AI不能取代醫生  但可見證晚期癌症及絕症成歷史

收生門檻最高的醫學院素來是尖子和學霸之選,趙偉仁相信,Z世代學生選科很多時會相信網上資訊及師兄師姐的推薦,了解進入中大醫學院之後的生活。「所以求真好重要!我相信在Z世代,任何事情都要真做,吹水無用。等於你開一家米芝蓮三星餐廳,做實事之餘,還要善用社交媒體說好你的故事,才能夠達到嬰兒潮世代信奉的那種有麝自然香的境界。」

科技躍進,東西方AI神仙打架,真人醫生最終會否被取代?趙偉仁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病者始終喜歡跟醫生真人互動,就算AI學識了全世界所有知識,病者仍然是喜歡跟醫生有問有答。」也是的,人始終是有溫度、有同理心、有情感價值的,暫時仍無法用機器學習取代。不過AI可以令篩檢及基因療法更超前,令到某些癌症及手術成為歷史,不再存在,這才是它的價值。「將來可能沒有癌症晚期,AI可以一秒找到腫瘤,第二秒檢測到良性,第三秒決定不用做干預性手術,事情就完了。」

趙偉仁教授相信醫學教育是以生命去影響生命,代代傳承熱誠、謙卑、做實事的特質。
 

院長也要奉召落急症室

趙偉仁希望醫學院由資深教授到年輕同事都是抱着同一心態,「因為一個良好的醫學教育,是以生命影響生命,去陶育學生。我自己也堅持每個月去一次政府門診教學生,我覺得這很重要,院長也要以身作則。」採訪當日上午,趙偉仁就臨時被喚去急症室做一個潰瘍出血手術,這個手術現在一年做的次數五隻手指數得完。

趙偉仁說:「我老師鍾尚志教授剛回流香港那些年,每天都要操刀切除幾個胃,當年威院做的內鏡手術全港做最多,當中以潰瘍出血佔了大部分,後期研究出幽門螺旋菌跟內鏡手術之後,手術量就愈來愈少了。到現在根本沒太多人熟手。」他笑稱自己的出現驚呆了同事,也讓大家看到快、狠、準的刀技重現江湖。

談起前中大醫學院院長鍾尚志教授,趙偉仁仍然有種見到時代英雄的孺慕感覺,因為他領軍的內鏡手術清菌造福許多病人,不用捱一刀,也可保留整個胃部。

趙院長學醫那個年代,師傅比較嚴格,學生絕對信任前輩老師的經驗傳承。「我們的信念是:以德服人,以熱誠感染人。你要與學生連結,和他同行,講得出就要做得到,而不是拿一個權威身份去壓人,這樣學生才會信服。」

DSE生與IB生的異同

問到DSE生與IB生的分別,趙偉仁表示大家的聰明才智和適應能力不相伯仲,DSE生較傳統,習慣了讀很多資訊,而IB較偏向project-based(項目為本)功課為主,做的過程需要很多自發性,溝通能力比較強,課程較活。兩組學習思維不同的人可以互相補足,「當然我們都很慶幸可以取錄很多出色的同學。IB滿分為45分,我們收43分,門檻不低。」

趙偉仁說,新一代學生會拿着平板上課,「我問什麼問題,他就搜尋答案,有時甚至會執住網上醫學看法跟你爭論,其實這也是時代特色,人之常情,所以老師必須做好自己,讓學生信服你。這對我們來說是壓力,但正因為有這個壓力,可以驅使中大醫學院做得更好,進步得更快,做到卓越,超出社會期望。」

幸運是中大醫科生都是很humble(謙卑)的人,「如果你不謙卑,很難面對生命!入到醫學院,第一件事你要接受,有些病你醫治不了,面對病人的死亡,你要有心理質素挺過來。 第二,一上堂已經要面對屍體,接觸大體老師的過程其實是超越了解剖學的,對於死亡的冰凍感受,教會你尊重生命。」趙偉仁說感性的人最初比較難過,但他認為理性到沒有感覺卻更令人擔心,因為有感覺更容易保持熱誠。

香港目前的醫療人手,一半在私營醫院,一半在公立醫院,但病人九成都是在公立醫院接受服務,令工作量很傾斜,趙偉仁明白僵化的制度、愈來愈短的問診環節會磨滅醫生的初心,深諳臨床醫生老師難處的他,仍希望燃燒每一天的生命,善用公帑培養出更多好醫生。

中大醫學院1981年成立,2025年獲QS評為醫學科目全球第25名,與港大醫學院叮噹馬頭。
 

 

延伸閱讀: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