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9日,中國政府發表《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25年)》(下稱《綱要》,註1),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對加快建設作出全面系統部署。
本文從六方面對《綱要》作出探討,下文首先介紹《綱要》內每方面的內容,然後分別作出探討。隨着提出我國面臨的主要挑戰,最後以國內學校教育有所進展,提出一些證據作結。
一、除了補齊體育、美育、勞動的教育短板外,為什麼不處理群育這個短板呢?
《綱要》第二大段「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中的第四小段提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加快補齊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短板。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加強校園足球建設……」
國內的教育目的,一向只提「德智體美勞」,並不提「群育」,這正是「足球建設」的痛點。國內體育的個人項目,例如跳水、體操、乒乓球、羽毛球等等表現非常優異,但群體項目,例如足球、籃球等,則乏善可陳,原因主要是輕視群育。如果不從這方面着力,則「加強校園足球建設」只是一句空話。
第四小段的最後提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監測預警系統……深入實施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假如不從教育制度的整體角度,特別是從高考的性質去考慮,實在難以處理學童的心理健康和讀書的興趣。

二、培育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撐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綱要》第17小段提及:「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發展。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師資和學術大師。」
能夠以「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為方針,真的令筆者喜出望外;但要創造這樣的良好環境,實在需要很多條件,也要克服很多困難。
三、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在21小段中提出:「以職普融通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加強教考銜接⋯⋯」
要達成「加強教考銜接」,實在是整個教育制度要處理的問題,不應單靠職業教育體系來承擔的。

四、建設學習型社會,以教育數位化開闢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
在第24小段提出:「提升終身學習公共服務水準。構建以資歷框架為基礎、以學分銀行為平台、以學習成果認證為重點的終身學習制度。加強教育資源分享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設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區,完善國家開放大學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
建設終身學習制度實在是非常值得進行的,特別是這一代的人們,壽命比上一世紀多出30至40年。怎樣安排學習、休息和工作交替進行,是刻不容緩的。
五、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築牢教育強國根基
在第30小段提出:「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保障教師課後服務工作合理待遇,優化教師工資結構,落實完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強化高中、幼稚園教師工資待遇保障,完善職業學校教師績效工資保障制度,推進高校薪酬制度改革。」
在目前國內財政較為緊張的情況下,提出改善各階段教師薪酬的建議,恐怕短期內難以實現。
六、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激發教育發展活力
在第31小段提出:「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樹立正確政績觀,樹立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防止和糾正『分數至上』等偏差。有序推進中考改革……深化高考綜合改革,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或考核內容體系,重點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思維品質考查……引導規範民辦教育發展。」
「防止和糾正『分數至上』等偏差」、「引導規範民辦教育發展」兩個目標抽象,不知從何入手?
在第33小段提出:「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準。健全教育法律法規規章,研究編纂教育法典。完善學校管理體系,健全學校章程實施保障機制,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
「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是一項德政,但在目前的政治條件看來,怎樣落實呢?

主要挑戰
儘管《綱要》目標雄心勃勃,該計劃仍需要克服一些挑戰(註2)。中國出生率不斷下降,到2022年將降至每1000人當中只有6.77名新生人口;而人口迅速老化,預計到2035年60歲及以上人口的將佔近30%,這對維持強勁的人才儲備來說是一項重大挑戰。
這些人口現實需要對所有年齡層的人採取創新的教育方法,包括擴大成人和終身學習計劃,以滿足勞動力需求並維持經濟生產力。
城鄉教育資源、教師素質、基礎建設等仍有較大差距。到2022年,農村學校儘管培養了全國一半以上的中小學生,但優秀師資力量僅佔30%。此外,農村學校的平均經費約為城市學校的60%,加劇了獲得優質教育的差距。
目前的評估系統優先考慮短期結果,例如排名和出版物數量,往往以犧牲長期創新和社會影響為代價。
儘管中國在2022年總共發表了全球研究論文的27.2%,超過美國,但對發表指標的關注,可能會削弱促進突破性創新和實際應用的努力。因此,轉向強調長期貢獻和社會價值的定性評估至關重要。
雖然鼓勵跨學科研究,但學術孤島和官僚障礙阻礙了合作。中國科學院2021年的一份報告發現,只有不到15%的重大大學計劃涉及跨學科團隊。應對氣候變遷和公共衛生等複雜挑戰,需要打破這些障礙並促進有意義的跨學科整合。
此外,中國大學在吸引國際頂尖人才方面也面臨困難。與美國、英國等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大學相比,中國院校對國際學者的吸引力仍然較低。截至2021年,美國大學的國際教職人員約佔教職員總數的27%,英國大學的國際教職人員總數為19%,而中國大學的國際教職人員比例僅為2%。
對學術自由的擔憂、官僚效率低下,以及對國際學者的支持有限等挑戰也阻礙了全球競爭力。
將學術研究轉化為實際應用仍然是一個挑戰,儘管中國的研究成果豐碩,但只有不到20%的大學報告從研究商業化中獲得了大量收入,而美國和德國等國家的這一比例超過50%。

進展的證據
中國教育改革的進展突顯了轉型能力。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領先大學的全球排名不斷攀升,反映出他們在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影響力不斷增強。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北京大學位列第14位,清華大學位列第20位,體現了中國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視。
除了現在科學出版物上領先世界之外,中國研究人員的高被引論文數量也大幅增加,到2022年,中國佔全球高被引研究近25%,僅次於美國。在工程、材料科學和人工智慧等領域出現的重大創新,使中國處於尖端研究的前沿。
2024年,超過80%的中國大學已實施智慧校園,整合人工智慧驅動的個人化學習工具和先進的數位平台,以提升教學體驗。到2023年,在超過30000家企業合作夥伴的支持下,職業學校入學人數激增至1450萬人,使教育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保持一致。
「雙一流」建設以跨學科為重點,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學科,並擴大影響力。到2024年,中國大學有100多個學科進入全球前50名,涵蓋環境科學、資訊科技、生物醫學等領域。
註:
- 曹啟樂在2月6日以「教育強國•十年規劃」為題,從基礎教育規劃的其中四點,談及對香港教育的啟示。
- 主要參考自Futao Huang, “New global education power plan sets stage for progress”, University World News, 22 January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