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有哪個項目可以在國際立足,甚至耀武揚威呢?今天香港移民外地多,落腳點比較以前任何時代都更廣闊,除了遍及北美、歐洲、澳洲、東南亞,現在連杜拜等異域,亦多了香港人移居。新現象是,凡有香港人居住地,港式食肆便跟着出現,尤其是茶餐廳。可以說,這種特色食制已經衝出半個地球、各大城市去。
港式茶餐廳這種特色文化,能否在國際上佔一席位?而這個文化符號,會否提升香港國際知名度?
超級餐廳
香港茶餐廳原本是咖啡室與餐廳的綜合體,在鄰近華人社會沒有類似的食制或設施。它介乎快餐店與酒樓這類大型中餐廳之間,最大特點是靈活、設備簡單、不拘小節,卻能快速供應多種暖胃安心熱食的選擇,而價錢克己,迎合大眾客人。
換句話說,港式茶餐廳乃係超級餐廳,走全能路線。今日世界各地任何茶餐廳,餐牌上列出的食物,總會應付到一般客人、任何情景、任何時間的需要,那便是香港文化特色。
制定長勝餐單
要保住目前香港茶餐廳已經存在的優勢,有些甚麼事項要加強呢?我認為先要制定長勝食物餐單,然後將其每項食物標準化,鞏固茶餐廳實力基礎,拉長其作戰能力,這樣才是茶餐廳生存之道。達到這個目的後,茶餐廳其他事項便可以慢慢談。
那麼長勝餐單怎樣擬定呢?當然以「四大發明」粥、粉、麵、飯這些主打食材為基礎。每家都要至少做到這個成績,否則便不及格。但一家茶餐廳同時供應這四種食物,還要達到專與精,絕對不可能。
由專門店來營造粥、粉、麵、飯,才會做出可口的精品。及第粥、豬潤粥、魚片粥、柴魚花生豬骨粥等,當然非茶餐廳可勝任;各種肉類湯粉、炒粉,大概一般茶餐廳可以應付,不過,豬腸粉要師傅來做,負擔不起一個專人的成本,便要賣工廠生產的乾貨。
麵比較複雜。港式雲吞麵素質難做到精美地步,就算客人包容,亦不易做下去,因為在外地難找到大地魚,而鹼水蛋麵亦供應不足;港式牛腩麵,無法如台灣牛肉麵那樣受歡迎,將之放棄,無可厚非。另一方面,國際客人背景複雜,他們對麵有固定想像,例如意大利麵、日本麵,中國各地也有不同種類的麵,他們對香港麵不熟悉,便會失望。避免尷尬誤會,香港業者宜聲明賣的是「香港麵」,港人最自豪的豉油皇炒麵,贏不到客人歡心,不奇怪!更不要期望,北京人等會接受香港炸醬麵。
飯似乎較易處理。但要記住,叉燒飯、燒鴨飯、海南雞飯、焗豬扒飯,永遠都有進步空間。如果上述那四種飯素質尷尬,那麼便要回到基本步──福建炒飯、滑蛋牛肉飯等,要做得老實呀。
政府有必要出手暗助
茶餐廳能好好提供基礎安胃的四大類食物之後,餐單其他雜項可隨便附帶。不妨從傳統茶樓甚至西餐廳,取出多項食物放在菜單裏,例如蝦餃、燒賣、鳳爪、叉燒包、蘿蔔糕等等。至於豬腸粉、波蘿油、流沙包、西多士、蛋撻、老火湯、皮蛋、芥蘭、燒肉、白肺湯、牛柏葉等等,則視乎自己能力、現實環境,來迎合客人。
現在香港茶餐廳打國際賽,強敵如林,經營艱難和困苦程度,遠超想像。新手經營者固然應付不了,可能連大集團也會可能遭遇滑鐵盧。為了香港文化能在國際舞台立足,政府出手暗助,其實也有必要。舉例說,茶餐廳的人手、食物輸送,業者有時便需要政府幫忙。
最後還要提,在外地經營茶餐廳,客人來自北京、上海、四川、湖南、台灣、馬來西亞、日本、紐約、倫敦、巴黎、羅馬四方八面,總會對食物名字有不同想像。翻譯不當,很多時便有可能出現誤會。不想陌生客人會錯意,香港政府宜主動制訂菜單的官方中、英文名稱,統一起來。這是旅發局和文化部門官員的工作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