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Apr 04 2025 05:52:5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世上沒有無痛改革 節流減赤不能再拖

香港現在正處於回歸以來從未經歷過的大變局,政府必須再來一次長遠公共財政大檢討,從收入和開支兩方面重新評估香港的處境、面對什麼風險,以及應該採取什麼對策。

(編按:本文於《財政預算案》公布前刊登,經編輯刪節。)

2月26日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他第九份《財政預算案》的日子。過去九個財政年度,除了他上任首兩年(2017至2019年)仍錄得財政盈餘,到了2019/20財政年度,政府即開始錄得財赤。至今個財政年度(2024/25)為止,香港政府有五個年度出現赤字。這樣的紀錄,香港人收貨嗎?

向長者優惠開刀杯水車薪 公僕是否也應共渡時艱?

政府修訂長者2元乘車優惠計劃,每年可為政府節省數億元公帑。政府財赤估計近1000億元,但如果計入從土地基金撥入的1000億元,另發債1200億元,總計財赤應達到逾3000億元。節省長者乘車優惠的數億元,只是杯水車薪,幫不上什麼忙。

長者2元乘車優惠一直被譽為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少有的良政。唯在公共財政危機重重之下,良政也得讓路!但如果連長者的優惠都要「開刀」,那麼公務員的開支又如何?公僕是否也應該共赴時艱,實行減薪?

公僕是否也應該共赴時艱,實行減薪?(Shutterstock)

截至去年12月,公務員編制為19.1萬個職位,實際在職公務員則有17.2萬人,仍缺約2萬人。據公務員事務局網頁指,「為推行新政策和改善現有服務,由2007/08年度至2020/21年度,公務員編制的每年增幅大多介乎1%至1.9%之間,除了在2018/19及2020/21年度分別按年增加3.7%及3.2%」。

很明顯,過去20年雖然科技發展可以節省人手,並且大大改進工作流程、提升效率,但公務員編制卻繼續膨脹,人手仍然不斷增加,應驗了柏金遜定律(Parkinson's law)的真理!

過去政府推行改革,都會借助某些時機乘勢而進,務求做到出師有名。現在政府財赤長期居高不下,公共財政壓力沉重,正是政府精簡人手、重新檢視政府編制的好時機。

問責制部分功能過時 是時候重新檢視編制

精簡架構應該從上而下。問責制年代政府不斷增加問責官員一層的職位,從政治助理到副局長,然後又配備一批行政助理。政府當年擴大問責制,主要是為了應付立法會和社會各政治團體,跟他們加強溝通,向政府高層提供各政治力量對政府管治的意見。擴大問責制的另一作用,則是培訓政治生力軍,為問責制儲備人才。

現在看來,問責制這些功能都已過時。「完善選舉制度」出台之後,特區設立了預審制度。能否進入建制,現在有了一套新篩選辦法,毋須再以擴大問責制的形式培訓政治人才。《港區國安法》頒布之後,政治上已無反對派(相信民主黨很快就會正式宣布解散)。特區政府有不同渠道蒐集意見,問責官員(主要是副局長及政治助理)在這方面的作用已大減,很多職位根本毋須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應是在各政策局引入更多科技、經貿、金融等專才,建立一個專業、實幹型的問責班子。

經歷2019年開始的社會事件、新冠疫情,還有隨之而來的中美惡鬥,香港「脫西入中」,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將進入一段漫長的調整期,厲行緊縮、精簡架構是迫在眉睫的任務。財政司司長的職責,應該從節省成本、提高效率、善用人力資源等幾方面入手,全面檢視公務員體系編制,研究如何精簡人手,及政府服務如何引入科技提升效率。

開展這些檢討工作,財政司司長應該成立一個「精簡架構、提升政府效率、節省公共行政開支檢討小組」,為節省公務員開支訂出一個藍圖,並且訂出具體指標,在未來10年要減去多少個百分點的公務員開支。

財政司司長應該提出長遠如何處理赤字的方案,令香港公共財政重返平衡預算。(政府新聞處)
 

除了檢討政府的人力資源(公務員)開支,財政司司長更重要的工作是檢討政府財政資源,目標是如何令香港公共財政重返平衡預算,甚至再次錄得盈餘,為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香港政府是從2019/20財政年度開始錄得赤字(2021/22年度除外),然後一直持續至今。這是否已偏離《基本法》要求的謹慎理財原則?面對似乎仍未見盡頭的財赤,財政司司長應該提出長遠如何處理赤字的方案,不能再拖。

去年公布《財政預算案》時,財政司司長表示「我們正落實一套全面的財政整合計劃……這計劃以節流為重點,但也以務實態度增加部分收入,力求數年內讓政府回復收支平衡」。財政司司長說的「數年內」,到底是多少年?財政整合計劃內包括的是未來兩個財政年度,每年節省政府經常開支1%;經營開支增幅在未來五個財政年度,每年減慢至平均年增約2.2%;其餘就是削長者交通津貼、基建工程開支控制於財政上可持續水平等。這些項目的削減幅度都不大,到底每年可以省下多少錢?對未來幾年解決政府財赤的貢獻有多大?

看回歸以來的公共開支,醫療衛生、教育、社福等主要政策的支出都大幅增長,依靠財政整合計劃是否足以應付?而財政司司長去年的開源也相當「溫和」:薪俸稅和個人入息稅的標準稅率行兩級制,約1.2萬名納稅人受影響,佔納稅人總數僅0.6%。此措施令政府收入每年增加約9.1億元。去年預算案還有住宅物業累進差餉新修訂,每年可為政府增加8.4億元收入;還有酒店房租稅,每年可增加約11億元。這些數目的「開源」收入,對每年以千億元計的財赤,到底可發揮多大作用?

香港公共財政長期以來面對的問題,是我們行的是簡單稅制,而且稅基極窄,稅收大部分依賴最頂層的高收入群組,包括個人和企業。一旦經濟不景氣,這方面的收入就會大跌,影響政府收入。換句話說,在現行稅制下,香港政府有多大空間增大經常開支?

結構財赤 早已出現

回歸以來,特區政府持續受到強大民意壓力,要求處理貧富懸殊、扶貧、安老、幫助弱勢社群等。而每一屆政府為了回應民意、維持社會和諧穩定,對各種擴大福利和資助的訴求都會支持。例如長者醫療券、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長者生活津貼等,都涉及經常開支。這些開支於過去20多年不斷增加,令政府經常收入無法支持。長期的入不敷支,香港政府其實早就出現結構財赤。

然而,長期出現入不敷支,但又可「安然無恙」,是因為特區政府歷年都錄得可觀的地價收入──1997/98年度樓市高峰期,地價收入曾經佔政府總收入達22.2%。

政府不應過分依賴不穩定收入去應付社會必須的經常開支。(Shutterstock)
 

地價收入雖然可觀,但並不穩定。例如沙士期間,地價收入只佔政府總收入2.6%;2007/08年度金融海嘯前夕,地價收入達623億元,一年後卻急跌至169億元,跌幅超過七成。從審慎理財原則看,政府不應過分依賴不穩定收入去應付社會必需的經常開支。經常開支易放難收,必須有穩定的經常收入支持。長者2元乘車就是最佳例子──當年特首曾蔭權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提出乘車優惠計劃,本意是鼓勵長者多外出;但最後欲罷不能,擴大優惠範圍,結果經常開支連年攀升。

政府的結構財赤早見端倪。就在11年前,當年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2013/14年度預算案宣布成立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檢討未來20至30年間的經濟增長,及政府收入和開支的長遠趨勢推算。這應該是政府首次就公共財政的可持續發展做全面評估,當時評估的主要考慮因素是本地人口老化、勞動力逐步減少帶來的影響。工作小組的結論是:香港政府將遇到的財政可持續問題確實存在,而且情况嚴峻,必須及早行動。

現在回過頭看,社會對工作小組提出的預警並沒有特別注意,不少評論更認為是杞人憂天;對該小組建議把公共開支維持在本地生產總值20%,認為是「不必要的緊箍咒,不相信香港政府在財政上正『陸沉』」。誰是誰非,到現在終於有了一個答案。

必須啟動長遠公共財政大檢討

11年前檢討長遠公共財政,考慮的主要變數是人口老化;到了今時今日,影響香港經濟和政府收支的因素還有地緣政治、本地經濟結構,及對外經貿關係的變化等。香港現在正處於回歸以來從未經歷過的大變局,政府必須再來一次長遠公共財政大檢討,從收入和開支兩方面重新評估香港的處境、面對什麼風險,以及應該採取什麼對策。

政府財赤是香港經濟的「病徵」,「病源」是入不敷支,政府無力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又無法節流。可以說,香港正處於一個停滯不前的困局。未能成功開源,政府就須落實節流、裁減人手,果斷地推行改革;而改革觸及很多人的切身利益,過程必定艱辛而且痛苦。世上沒有無痛的改革,為了令香港公共財政重上正軌,官員又怎可以迴避?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