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有效供給?

從經濟政策的角度看,至少需要回到如下幾個主要問題:什麼東西供給過度了?什麼地方供給不足?什麼地方提供了錯誤的供給?
中國政府為了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新概念。但這絕對不是簡單地把西方供給學派經濟學應用到中國。這個概念如果要在中國發生有效作用,就必須回答很多與中國經濟有關的問題,因為西方供給學派的產生是為了回答西方的問題。從經濟政策的角度看,至少需要回到如下幾個主要問題:什麼東西供給過度了?什麼地方供給不足?什麼地方提供了錯誤的供給?
 
供給過度的就是這次改革需要對付的三個「去」,即去產能、去庫存和去槓桿。其中產能和庫存實際上是一回事,而槓桿則是制度上的事情。產能和庫存是可以在短時間內應付的,但「去槓桿」即制度的改造和去除,則是比較長遠的事,很難一蹴而就。庫存和產能供給過度,這是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有關。通過「去」來促成產業的調整也會是一個有效的方法。不過,這裏的問題是如何消化庫存和產能?是內部消化還是外部消化,或者兩者同時。如果沒有切實可行的計劃,「去」也是不容易的。但在這方面還沒有深刻的研究和考察。更為嚴重的是,在強調「去」的同時,更應當考察有沒有產生新的過度供給?在中國的政策環境中,討論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原因很簡單,政治的「政策風」,即新政策所導致的「跟風效應」,經常迅速導致政策的扭曲。
 

中國的過度金融化和互聯網化

 
本欄已經多次討論過中國近年來的過度金融化和互聯網化。在過度金融化方面,某程度上中國正在發生美國2008年之前的情況。2008年以來,美國接受了過度金融化的教訓,通過再工業化大力復興實體經濟,使得經濟開始走上健康的發展方向。中國則在走向反面,過度的金融化和互聯網化,在急速促成實體經濟的衰落。過度金融化更是對中國經濟的國際化構成了嚴重的挑戰。一方面,金融國際化有其需要,因為中國已經是資本過剩國家,需要國際化,走向世界。
 
過剩的資本和過程的產能是「一帶一路」倡議的背後理性,也促成了包括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在內的經濟項目。不過,在金融國際化方面,中國既沒有足夠的金融實力,也沒有足夠的操作經驗。因此在和國際資本互動的時候,力不從心,處處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更為嚴重的是,因為不重視實體經濟,無論是外國資本還是本國資本,都看不到經濟的潛力,開始資本外逃。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資本外流的速度在加快。
 

哪些方面存在供給不足

 
所有這些現象促使人們去思考哪些方面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這裏又有一個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方向問題。概括地說,簡單的擴張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到了建設質量經濟的時代,追求一個精緻的高附加值經濟。人們所需要思考和行動的都必須符合這個總體方向。在這個概念構架內,就中國經濟的下一步,至少可以找到如下幾個重要的領域。
 
第一,一帶一路可以幫助消化一些庫存和產能,但中國需要新一輪的財政刺激計劃,通過內部基礎設施建設,促成大規模的庫存和產能的內部消化。內部消費可以通過進一步的基礎設施投資、發展性社會投資和農村現代化而達成。通過增加基礎設施進行內部消化產能,增加有效需求,但不會產生新的過剩。儘管基礎設施投資的高峰期已經過去,但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領域仍然很多,尤其是地方層面的,例如城市改造,包括城市地下管道建設、污水處理、各類污染的治理等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可以進行新型城市化,提高城市的品質和城市的整體提升。這些從一線城市到二、三線城市都有需求,尤其是二、三線城市,這些方面仍然很落後。
 
第二,生產性社會投資更為重要。以往,中國只有生產性投資,而沒有生產性社會投資。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和公共住房等以往都被視為是社會福利,但實際上這些都不是簡單的社會消費,而是生產性社會投資。例如沒有這些社會政策,中產階級就沒有制度基礎,而沒有中產階級就沒有消費社會。同樣重要的是學校、醫院、養老院、體育設施、停車場等的建設。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可以為培養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提供物質條件。例如體育設施建設。在新加坡,每一個小區都有一個游泳池和體育館,方便的體育設施培養了新加坡人喜好鍛煉的生活方式。國民身體健康能大大減少醫療費用,也就是減少了政府的負擔。又如停車場的建設,中國私家車在大量增加的同時,停車場沒有相應的增加,使得整個城市變成了停車場。所有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可以消化大量的庫存和過剩產能的。較之庫存和產能的對外輸出,內部消費更具有保障,因為這是中國本身所能操作的。
 
第三,農村的現代化。中國的城市化即使達到發達國家70%的水平,仍然會有大量的人居住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建設重點在城市,而非農村。農村現代化涉及到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這裏尤其要解決二代農民工問題。二代農民工基本上出生和長大在城市,如果城市不能有效吸收他們,他們返鄉之後,自然想過城市的生活。這種情況已經開始。不過,農村並不存在集中的衛生、供水、供暖(北方)和空調設施。因此,很多人就設立單獨的衛生設施、暖氣和空調設施等,根本不顧對環境的影響,結果導致了土地和環境的巨大污染。城鄉一體化的問題儘管討論了很多年,但到現在為止連土地的流轉問題都沒有解決。目前對城鎮化仍然有深刻的誤解。很多人想通過趕農民進城來消化過剩的房地產產能。這可以是城鎮化的一個方面,但如果是全部,必然導致失敗甚至是悲劇。這必然導致農民的反抗,因為人們只盯着農民口袋裏面的錢。農民進城並非提供住處那麼簡單,還需要一整套配套舉措。另一方面,農村居民也不僅僅是農民,而必須容許城市居民到農村居住。因此,土地的流轉的重要意義,在於要容許社會資本進入農村。農村的現代化搞好了,城市和農村就只是一個居住概念,而非身份概念,居住在哪裏將是一個雙向的選擇過程。此外,農業的發展需要大規模的水利設施建設。上一屆政府已經提出來,但現在不見踪影了。這裏有客觀的需要,因為農業水利已經年久失修,現在必須把此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鄭永年